正文 第一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國古代青少年成才的眾多實例

中國自古以來對青少年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認為對青少年應該十分重視,因為英雄往往在他們當中產生。他們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千萬要加以愛護。另一種看法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認為青少年的學識和經驗都不夠豐富,辦起事情來毛手毛腳,常常會把事情辦壞,所以不能依靠他們。必須等到他們長了鬍鬚,即成年以後,積累了足夠的學識和經驗,辦起事情來穩穩噹噹了,才能依靠他們。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哪一種正確?回答自然是前一種正確,後一種則是片面的觀點。青少年當中確實有些人毛手毛腳,辦起事情來勇敢有餘,經驗不足,辦不成事情,甚至會把事情辦壞。但是這不是普遍現象,大多數的青少年都具有上進心,把事情交給他們去辦,只要事先耐心地加以指點和引導,他們還是會小心謹慎地從事,即使一次兩次失敗了,也可以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最終把事情辦好的。嘴上長了毛的成年人或老年人,辦起事情來也並不見得個個都是十拿九穩,失敗也是難以避免的,所以不應該看到青少年當中有些人辦不成事情,就說青少年都靠不住。事實上,年歲大小和辦事成功與否沒有必然聯繫。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人是在青少年時代成才的。18歲以前就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或在保衛國家的戰爭中立了大功、或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或在科學上有所發明創造的人,為數是不少的;18歲至25歲之間在各方面做出了成績的人,則更是多得不勝枚舉。請看下面這些實例:

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是近鄰,齊強魯弱,齊國經常欺侮魯國。有一次,齊國派兵攻打魯國,魯國危在旦夕,許多文官武將只顧自己逃命。這時候,少年汪踦〔yi倚〕為了挽救國家的命運,不顧個人的安危,毅然站出來,帶著鄉親們跟齊軍血戰於郎地(今山東魚台縣東)。最後汪踦雖然犧牲在戰場上,但是齊軍被打退,魯國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汪踦年齡雖小,卻做出了保家衛國的壯舉,這說明他已經是一個成才的少年。對於汪踦英勇衛國的精神,連儒家的老祖宗孔子也大為感動,有人認為未成年而死稱「殤〔shang傷〕」,不得隆重禮葬,孔子認為對汪踦這樣能執干戈以衛社稷而獻身的少年應破格對待,不能草草收殮,應當隆重禮葬。

戰國時期,齊、楚、燕、趙、韓、魏、秦等七國,經常互相攻伐。秦王嬴政想要統一全中國,他首先想得到趙國的土地以擴充本國的河間(今河北省)之地,就先跟燕國和好。燕國派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秦國派張唐到燕國任國相。這時候,秦國有個12歲的少年甘羅,自告奮勇,願到趙國去做說客,聲稱他可以不用一兵一卒,就能說服趙王,自動把河間附近的土地獻給秦國。秦王真的派甘羅去出使趙國。甘羅見到了趙襄王以後,說:「大王聽說燕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這回事嗎?」趙襄王回答說:「聽說了。」甘羅又問:「大王聽說秦國派張唐到燕國任國相這回事嗎?」趙襄王回答說:「也聽說了。」甘羅說:「燕太子丹入質秦國,秦國張唐相燕,秦、燕兩國和好了,你們趙國就要大難臨頭了。」趙襄王說:「這是怎麼回事?」甘羅說:「這事情是明擺著的,秦國跟燕國和好的目的就是為了想打趙國,擴充河間之地。大王不如先主動把河間附近的五座城送給秦國,請秦國放歸燕太子丹,然後跟秦國一起去攻打燕國。」趙襄王覺得甘羅的說法有道理,就真的把五座城送給了秦國。秦國也真的把燕太子丹放歸,中斷了跟燕國的和好。不久,趙國派兵攻打燕國,奪得了燕國上谷一帶(今河北中部、西北及西部)的30座城,把其中的11座城送給了秦國。秦王嬴政認為甘羅這次外交很成功,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很多土地,就封年僅12歲的甘羅做了上卿 。戰國時期是講武力、比智謀的時候,秦國憑藉自己的武力和智謀奪取別國的土地,雖然是一種以強凌弱的行為,但是統一是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的,強大的秦國逐步吞併掉其他六國是不可避免的。在統一的過程中,12歲的甘羅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成功地完成其外交使命,使秦國的土地得到擴充,雖然依靠了強大的秦國作後盾,但也說明他是個了不起的外交人才。

西晉末年,司馬氏皇族同室操戈,天下大亂,許多地方爆發了流民起義,一些掌握兵權或小股武裝的地方軍閥和官僚,也想趁機會撈一把。有個叫杜曾的小官僚,也乘亂起兵,先佔領了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接著攻打宛城(今湖北荊門縣南)。宛城守將荀崧,雖然率領守城將士奮勇抵抗,怎奈敵我雙方眾寡懸殊,整個宛城被緊緊包圍,城中糧食一天天減少,形勢十分危急。這時候,荀崧的女兒、才13歲的荀灌主動請纓,願意率領一隊人馬衝出重圍,到襄城(屬今河南省)太守石覽那裡去討救兵。荀崧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同意讓自己的愛女去試一試。荀灌挑選了幾十名精明強悍的將士,在月黑風高的夜晚,出其不意地衝破敵人的重重包圍,到了襄城,搬來了救兵,打退杜曾的兵馬,解救了宛城之圍。荀灌不但是個少年,並且還是個女孩子,危難之際卻敢於承擔重任,真可謂是個少年成才的巾幗英雄。

南北朝劉宋(公元420—479年)初年,有個名叫宗愨〔que卻〕的人,自幼就立志「願乘長風破萬里浪」。他14歲那年,哥哥宗泌娶親,因為過於鋪張浪費,招引來強盜。當天夜裡,十幾個強盜明火執杖地前來搶劫。別人嚇得躲在屋子裡瑟瑟發抖,宗愨則操起平日練武的大刀,勇敢地跟強盜格鬥。當他劈倒幾個強盜以後,官軍聞訊趕到,將強盜一網打盡。後來宗愨不到20歲就做了將軍。在嶺南跟林邑(今越南中南部)作戰的時候,他用假獅子破了敵人的大象陣,為國家立了大功。

北宋末年,北方的金國派兵大舉南下,打進汴京(今河南開封市),滅了北宋。宋朝的宗室親王趙構逃到江南,建立了南宋。但是金兵繼續南下,南宋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這時候,有位武藝超群的青年岳飛,投身於抗金隊伍。他剛從軍不久,就在戰鬥中生擒金軍將領拓跋耶烏,槍刺黑風大王,使金軍遭受了一次沉重打擊。後來岳飛越戰越勇,屢次打敗金軍主將兀朮,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岳飛的養子岳雲,12歲就跟著父親轉戰各地,以自己的勇力和膽識屢建戰功。岳飛和岳雲,成了岳家軍的核心。金兵望見岳家軍的大旗就嚇得心驚膽戰,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正當岳飛父子率領岳家軍取得朱仙鎮大捷,眼看快要收復北宋首都汴京的時候,奸臣秦檜在宋高宗趙構的默許下,害死了岳飛父子。岳飛死時年僅39歲,岳雲死時只有23歲。他們雖然犧牲了,但是他們保家衛國英勇殺敵的事迹,永遠為後世所傳誦,他們父子倆不愧為中國古代青少年成才的典型。

元朝忽必烈在位期間,任用13歲的安童做自己的貼身侍衛。有一次,忽必烈打敗跟自己爭奪權位的弟弟阿里不哥,俘虜了阿里不哥手下的一千多名士兵。當時他正處在極度憤怒的時候,因此下令要把這一千多名士兵全部處死。安童在一旁聽了,趕快加以阻止。他說:「阿里不哥手下的人為自己的主人效勞,原是他們的份內之事。對於這些人應當爭取,讓他們改換門庭,為陛下效勞。他們定能感恩戴德,改過自新,像原先忠於阿里不哥那樣忠於陛下。如果殺了他們,今後還會有誰敢棄舊圖新,從敵人陣營中分化出來,前來投奔陛下呢?」忽必烈聽安童說得有理,就採納了他的意見,果然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安童後來又有許多傑出表現,在他剛滿17歲那年,忽必烈就任命他為右丞相。安童成了繼12歲為上卿的甘羅之後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丞相。

明末清初,清軍揮師南下時,由於實行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民族壓制政策,激起了江南漢族民眾的強烈反抗。抗清隊伍中有一位松江縣(今屬上海市)的少年夏完淳。他本是個愛好文學的書生,寫得一手好詩文,為了效忠明朝,也為了保衛自己的生存權利,他毅然投入抗清義軍,跟清軍戰鬥。兵敗被俘以後,洪承疇勸他投降。他不但不投降,還大罵洪承疇是個沒有民族氣節的軟骨頭。他在監獄中給家裡寫遺書,聲稱自己為國而死是盡了男兒的本分。他被殺害時年僅17歲。夏完淳為反抗民族壓迫而英勇戰鬥,說明他有民族氣節,而他留下來的許多優秀詩文,又能說明他在文學上頗有造詣。像他這樣的人,實在是一位難得的少年英才。

如果說上面所舉多數是在動亂的戰爭年代裡成長起來的武將和謀士,他們只要力氣大、膽子壯,就可以建功立業,名垂千古。那麼,這裡也可以舉出不少在國家安定時期在政治上或在文化事業上有成就的青少年來。

西漢文帝劉恆在位(公元前179年—前156年)期間,任太倉(今江蘇太倉縣)令的名醫淳于意觸犯了刑法,被押解到京城長安受肉刑。當時的肉刑有在臉上刺字、割鼻子、砍去左(右)腳趾等幾種,都是使人致殘的酷刑。淳于意的小女兒淳于緹〔ti提〕縈,才十來歲,她決心陪著父親進京,替父求情。她到達長安後,上書漢文帝,聲稱自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