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清代的詩 第一節 清初詩歌

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大學者,他們的思想和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正如龔自珍所說「從來才大人,面貌不專一」,這三位學者也是名詩人。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

鵲來燕去自成窠。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妝照汗青。

黃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沖,號黎州,浙江餘姚人。他也曾參加抗清鬥爭,明亡後拒絕為滿清做官,潛心著述,終成大家。他的《卧病旬日未已,閑書所感》表明了明亡後他的痛苦心情:

錢謙益本是明末著名學者,官至禮部尚書,但他沒有經受住生死考驗,投降了清朝,晚節不忠,被人詬病。他學問淵博,詩風老辣,影響很大。他注釋的杜詩至今仍是研究杜甫的重要參考書。

吳偉業(公元1609—1672年),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他也是橫跨明清兩代的人。他的詩內容寬泛,成就很高,詩名很大。他的名詩較多,其中最著名的還是諷刺吳三桂賣國行徑的七言歌行《圓圓曲》。詩一開頭就直接進入主題:

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慚愧在燈前。

夢中失哭兒呼我,天末招魂鳥降筵。

好友多從忠節傳,人情不盡絕交篇。

於今屈指幾回死,未死猶然被病眠。

真州即今江蘇儀征。江岸住的多是漁民,到處點綴著疏疏的柳樹和池塘。傍晚風平浪靜,在深秋的紅樹林中熱熱鬧鬧地在買賣鱸魚。這是漁米鄉的景緻,描繪得簡潔利落,寧靜中帶出活氣。王士禎還是一位詩歌理論家,他推崇唐詩,強調詩要清新明麗,語言含蓄,要有神韻。這就是有名的「神韻說」,有相當影響。

山郡逢春復乍晴,陂〔bei杯〕塘分出幾泉清。

郭邊萬戶皆臨水,雪後千峰半入城。

妻妾之類的事本不該和國家興亡的事攪到一起,可是吳三桂這位「英雄」偏把美人擺到第一位,不惜讓自己全家人被殺,使一個女人的名字留在歷史上。這幾句詩可謂諷刺入骨了。詩的最後借用吳王夫差沉緬酒色導致國破家亡的例子比喻吳三桂,譏刺他空做一場美夢,留下千古臭名。這首詩的內容也許不盡與史實相符,但詩是可以這樣作的。吳三桂先是背叛國家,後又背叛清朝,是千古罪人,應該受到唾罵。

顧炎武(公元1613—1682年),字寧人,因是江蘇崑山亭林鎮人,人們習慣稱他亭林先生。他在明末曾參加抗清起義,失敗後拒絕與清朝統治者合作,專事遊歷各地,進行學術研究。下面這首五言古詩《精衛》表述了他的愛國之心:

這是描寫泉城濟南的春色。陂塘即池塘。春天陰晴多變,此時突然放晴,陽光下的池塘里流出一股股清涼的泉水。濟南素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之稱。春雪過後城南千佛山的山影映入城中,無處不賞心悅目。再讀他《真州絕句》之一首:

前四句是向精衛鳥設問:天下不平事很多,你為什麼要填海不止徒然自苦呢?接下的四句是詩人借精衛之口言志:說自己也是填海的精衛,並且死而無怨。最後兩句是借鵲、燕諷刺那些賣國求榮、賣身求榮的人,嘲笑他們忘卻民族利益只去營造自己的安樂窩。

清初詩人還有號稱「南施北宋」的施閏章和宋琬,又有查慎行、趙執信等,他們雖不是當時的第一流詩人,可也相當著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