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著名的佛教寺廟 第十八節 大同的遼金佛寺華嚴寺與善化寺

遼金佛寺的殿堂,除應用斜拱外,往往採用減柱、移柱手法,有時減到不能再減的程度,讓人產生危險之感。大同市郊的華嚴寺和善化寺,均始建於遼金時期,具有當時佛寺殿堂建築的特殊風格。

華嚴寺在今山西大同市區西南隅,是我國遼金時代佛教華嚴宗的重要寺廟之一。華嚴宗是唐朝興起的一個佛教學派,在唐武宗滅佛時遭到沉重打擊,遼代得以復興,遼道宗也親自寫經。在這種情況下,華嚴寺得以順利建成。這座寺廟內,曾安放過遼代諸位皇帝的石像和銅像,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它兼有皇室祖廟和佛教寺廟的雙重功能。明朝中葉,華嚴寺被分為上、下二寺,它們各開山門,自成格局。1963年,上下兩寺又連成一體,統稱華嚴寺。

上寺布局嚴謹,以大雄寶殿為主。大雄寶殿採用減柱法,共減少內柱12根,為現存遼金時期最大佛殿之一。殿內滿繪壁畫,不但四壁環列,天花板上也有 973 塊彩畫,總面積達887.25平方米,內容包括釋迦牟尼傳教故事、說法圖、善財童子、羅漢及千手千眼觀音等,一座大殿內壁畫如此之多,為國內罕見。殿中央5尊佛像高3.1米,兩側20諸天身軀都向前傾斜15度,也為國內罕見。

下寺布局較為自由靈活,建築風格也比較活潑,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薄伽教藏殿,即藏經殿,始建於遼,雖經各代重修,仍保存著遼代的木結構和梁枋、彩畫、彩塑佛像。其建築藝術向來為我國建築史籍所稱引。殿壁四周存放雙層檐樓閣式藏經櫃38個,裡面藏有明、清經卷共1700餘函,18000餘冊,十分珍貴。另外,寺內的文徵明詩碑、金大定二年碑等,也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遼統治者所屬的契丹族建國前流行原始巫教,建國後仍作為一種宗教保存下來。華嚴寺沿襲契丹以東為上的宗教信仰,寺內主要殿宇也都面朝東方。華嚴寺是我國現存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遼金寺院建築。

善化寺在今山西大同市區南門裡,又稱南寺,是遼金時期陪都西京(今大同)的大型佛教寺院建築之一。它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初名開元寺,五代時易名大普恩寺,遼代末年大部分建築毀於兵火,金代曾予以重修。明朝正式改名為善化寺,並將其作為官吏演習禮儀的場所。

善化寺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布局比較嚴謹。中軸線上分布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等建築,這些建築物層層迭高,一個比一個高大。山門兩側是對稱的圍牆,直達大雄寶殿,山門後有東西配殿,主殿東西兩側又有文殊閣(已毀)和普賢閣。寺院布局對稱但不單調,由於各殿大小、位置不同,嚴謹之中又透出活力,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建築風格。善化寺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遼金寺院。

大雄寶殿是善化寺主殿,與華嚴寺風格一致,雄渾、粗獷,反映出遼代建築特色。殿內佛壇上五尊四米多高的泥塑全身佛像,端坐蓮台,衣紋流暢,姿容凝重。東西兩側的泥塑二十四諸天,體態豐偉,神情各異;西壁、南壁上的佛教故事畫,畫麵線條流暢圓熟,人物形態栩栩如生。這些畫雖然重畫於清代,卻在極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繪畫的遺風。三聖殿因供奉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賢像而得名。檐下左右次間各出60度斜拱,形如鮮花怒放;殿內採用減柱法,殿頂重量僅由四根大柱支撐,內部十分開闊。三聖殿是金初的代表性木結構建築。殿內有四塊珍貴的遼代石碑,其中以《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記》最為著名,其碑記是研究善化寺沿革的重要資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