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兵書通覽篇 第五節 歷代兵書的特點

中國歷代兵書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自的特點,概括說來,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中國兵書起源較早,自《軍志》、《軍政》算起,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孫子兵法》問世也有2500多年,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約公元前484—前425年)所著的《歷史》(又譯作《希臘波斯戰爭史》),是歐洲最早的一部軍事歷史著作,它的成書年代不但遠晚於《軍志》和《軍政》,而且也晚於《孫子兵法》。之後,古希臘的修昔底德(Thucydides,約公元前460—前395年)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色諾芬(Xenophon,約公元前430—前354年)所著的《長征記》,古羅馬的愷撒(G.Julius Caesar,公元前102—前44年)所著的《高盧戰記》和《內戰記》相繼問世,它們的成書年代明顯地晚於《孫子兵法》。在亞洲,印度孔雀王朝開國皇帝的大臣考底利耶(Kautilya),約於公元前4世紀著成一部帶有軍事內容的《政事論》,其成書年代也遠在《孫子兵法》之後。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直到17世紀初,歐洲處於中世紀的黑暗年代,其間流傳下來的有價值的軍事著作甚少。中國則不同,從公元前6世紀到17世紀初,其間出現了兩次兵書著述高潮,有數百部乃至上千部各有特色的兵書問世,即使是在兩次高潮之間的低谷時期,也有一些著名兵書流傳至今。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中國兵書著述雖然受挫,但是也有著名的兵書傳世。至19世紀後期,在西方軍事科學、文化的衝擊下,中國又出現了從傳統的著述方法,轉向以翻譯和著述新兵書並重的方法,出現了兵書發展的第三次高潮。由此可見,中國歷代兵書的發展,源遠流長而持續不斷。它既不像古希臘、羅馬和印度那樣,在瞬息閃爍之後便光消焰滅;也不像有些國家那樣,於資本主義到來之前,在兵學論壇上還一無所聞。

上述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軍事著作,並不是按照軍事理論的邏輯順序展開論述的,而是以時間先後與地區國別為經緯,在敘述歷史事實和神怪傳說中,夾雜著對戰爭與軍隊建設問題的認識,大致是屬於軍事歷史性的著作。古印度的《政事論》是一部治國安邦策略的著作,書中以較多的篇幅論述了國防建設的方法和軍事鬥爭的藝術,軍事理論色彩則失之於淡薄。中國歷代兵書則不然,自誕生伊始,便帶著濃郁的軍事理論色彩,即或是散見於其他著作中的《軍志》和《軍政》的片斷論述也是如此,幾乎每一條言論,都是高度濃縮了的軍事理論結晶。自《孫子兵法》以後的兵法著作,儘管論述的角度不同,但都是按照軍事理論體系的內在邏輯結構,設置篇章,逐層依次展開論述的。在進行論述時,則注重把握戰爭全局,注重謀略運用,注重抽象思維和對普遍規律的概括,為後人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借鑒。因此,中國歷代著名兵書所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融匯于軍事理論之大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完備的軍事理論體系。

中國歷代兵書雖然不是哲學或軍事哲學專著,但是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卻閃爍在字裡行間。

首先是關於準備和進行戰爭的唯物論思想。絕大多數兵書都認為,國家擁有的人力、土地、物產、糧食、輜重等資源、物力和財力,是戰爭賴以進行的客觀物質基礎,政治、天時、地利、人和、將帥的素質、兵員的數量和訓練程度、法令的順利貫徹、賞罰的公平實行等因素,則是戰爭能否取勝的客觀條件。物質基礎雄厚,客觀條件具備,戰爭就能進行和取勝。

其次是關於進行戰爭的唯物論認識論的思想。它們認為,要奪取戰爭的勝利,還須對雙方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和客觀條件進行綜合的分析和對比,以全面掌握敵我雙方優劣之所在。只知己而不知彼,或只知彼而不知己都不行,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戰不殆。要知彼知己,就不可祈求於鬼神,不可只憑信於類比和推測,不可用日月運行的度數去驗證吉凶,辦法是只能從本部的官兵中了解己情,從知道敵人內幕的人中去了解敵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對戰爭指導者而言,還要通曉戰爭的全局和戰爭的各個發展階段,掌握瞬息萬變的戰爭情勢,才能駕馭戰爭而穩操勝券。

其三是關於進行戰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它們注重對戰爭中各種矛盾和對立事物的分析,如敵我、彼己、主客、治亂、離合、銳惰、賞罰、貧富、動靜、進退、攻守、速久、疾緩、勝敗、虛實、堅瑕、奇正、輕重、避就、圍闕、專分、利害、優劣、勇怯、剛柔、智愚、安危、存亡、險易、廣狹、遠近、眾寡、強弱、勞逸、飽飢等,並能通過這種分析,充分認識並巧妙運用這些矛盾雙方的消長和轉化,把握戰機,奪取勝利。

其四是強調充分發揮人在戰爭中的主觀能動性。通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自己轉劣為優,趨利而避害,揚長而避短;消減敵人的優勢而加重其劣勢,擴大敵人的不利而縮小其有利,削弱敵人的長處而暴露其短處。《孫子兵法·虛實篇》中的「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計篇》中的「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等,都是關於通過戰爭指導者的主觀努力,促使戰爭的形勢向著有利於己而不利於敵之轉化的精彩論述。所以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第192頁中說:《孫子兵法》「是古代一部優秀的兵書,也是一部出色的哲學著作。」像《孫子兵法》這樣的精彩論述,在其他的兵書中也有很多。

通觀歷代兵書,可知在中國軍事領域中,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已得到較早和較快的發展,並以其特有的形態和方式,影響和充實著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發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