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歷代兵書集粹篇 第二十三節 師夷制夷的倡導者魏源及其《海國圖志》

魏源是清代後期進步的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師夷長技以制夷」戰略的倡導者,他所編著的《海國圖志》全面反映了其軍事地理思想和海防思想,可謂清代後期推行軍事自強國策的思想武器。

魏源,原名魏遠達,字默深,又字漢士,湖南邵陽人。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生。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進士。曾署理東台、興化各縣,實授高郵知州。他與龔自珍同屬主張「通經致用」的今文學派,悉心了解世界各國情況。鴉片戰爭時,在兩江總督裕謙幕府,參與浙東抗英鬥爭,全力支持林則徐的禁煙抗英行動。清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失敗後,魏源憂憤無比,為國家和民族謀劃御夷之方,潛心研究和探索抵禦外侮的良策,撰寫《聖武記》、《道光洋艘征撫記》、《海國圖志》、《元史新編》等書,並協助江蘇布政使賀長齡編成《皇朝經世文編》。《海國圖志》則是他的代表作。

《海國圖志》前後有三版,初版刊印於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十二月,共50卷,57萬字,附地圖23幅,西方火炮圖式八頁,是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礎上,經過增補而成的。該書刊印後,國內爭相傳誦,魏源為滿足社會需求,又增補至60卷,於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在揚州刊印第二版,書中增加了火輪船、地雷、水雷、望遠鏡等製造和使用方法。之後,他又親赴香港、澳門考察,經過五年多的努力,復於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在高郵刊印第三版,全書100卷,約88萬字,附圖75幅,西方船炮圖75頁。現存有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古微堂聚珍版50卷本,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古微堂重刊60卷本,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高郵版100卷輯本,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郴州重刊本,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魏光燾平涇固道署重刊本,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邵陽本等10多種版本。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海國圖志》的主旨。魏源在書中從介紹夷情入手,以師夷為手段,最後達到制夷的目的。他認為西方的長技有三:一是戰艦,二是火器,三是練兵養兵之法。要振興國家的武備,就要了解和學習西方建戰艦,造火器,以及選兵、練兵的方法。為此,魏源提出了如下幾點主張。

首先,在虎門要塞區的大角和沙角,建造船廠與火器局,請美、法工匠來廣東製造槍炮艦船。同時派精明工匠和精壯士兵,向美、法工匠學習製造和使用歐美的船炮之法。這樣經過幾年之後,西方的長技就會成為我之長技了。魏源的這一設想,是要通過船廠與火器局設置,把大角和沙角建設起來,並與香港、澳門互為犄角,以美、法制約英國,打破英軍對我國南海的控制(《籌海篇三·議戰》)。可見,他對船廠與火器局址的選擇,是從制夷的戰略出發,統籌軍工和海防基地的建設,這是魏源高人一籌之處。

其次,裁撤部分舊式水師,購置一些中小型戰艦,組建一支能在外海抗敵的新艦隊。他要求把能建戰艦和造飛炮、水雷的人,視為科甲出身;對善於駕御颶濤、熟悉風雲沙線和射擊技術的人,視為行伍出身;如果嚴選合格,就送沿海水師教習技藝;凡水師將官,必須從船廠與火器局中選拔,或者由舵工、水手、炮手充任。國家如果能提高這些人的地位,就會造就成一支熟知建艦造炮的新式軍事人才隊伍(《籌海篇三·議戰》)。

其三,船廠和炮廠的建設,應同興辦民用工業相結合。原因是造船廠不僅可以造戰艦,而且還可以建造商船,供運輸貨物之用;火器局在製造槍炮之餘,可以造量天尺、千里鏡、火輪機、千斤秤等對國計民生有用的東西。與此同時,如果沿海商民自願設立廠局,製造槍炮艦船,可聽其自便(《籌海篇三·議戰》)。提出軍事技術與工業技術、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相併發展思想的,在清朝後期,魏源可謂第一個。

其四,「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內河」(《籌海篇一·議守上》)。這一「以守為戰」海防思想的提出,是出於避開夷人堅船利炮和海上作戰的優勢。魏源主張選擇有利地形扼守內河,堅壁清野,選練兵壯,埋伏奇兵,備好火攻,誘敵深入,爾後用「兵炮地雷,水陸埋伏」打擊夷兵。採用這種戰法,可以我之長擊敵之短,如同「設阱以待虎,設罾〔zeng增〕以待魚」(《籌海篇一·議守》)一樣,置敵於死地。

其五,設立翻譯機構。翻譯和傳播歐美書籍,使國人了解歐美國家的情況,收到預期的學習效果。為此,魏源在《海國圖志》卷八四至卷九三中,集納了當時國內著名軍事技術人員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對西方槍炮艦船和水雷、地雷進行初步研究的情況。

《海國圖志》問世後,在當時愛國官兵和文人學士中,產生了強烈的影響,使他們著手於造堅船,制利炮,練精兵,以求維護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海國圖志》東渡日本後,受到日本維新派的歡迎,成為發動明治維新的思想武器之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