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歷代兵書集粹篇 第十九節 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與《西法神機》

孫元化是明末研製西洋火炮的專家,他撰寫的《西法神機》是明末關於西洋火炮的專著,對明末和清代的火炮研製和使用,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孫元化,字初陽,號火東,嘉定(今屬上海)人。出生年月不詳。《明史·徐從治傳》後附其小傳,稱他「善西洋炮法,蓋得之徐光啟雲」。清乾隆《嘉定縣誌》說他「天資異敏,好奇略,師事上海徐光啟,受西學,精火器」。因條陳備京、防邊二策,得贊畫經略軍前。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九月,孫元化任兵部司務,在山海關協助遼東經略孫承宗修築城防。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隨從寧前兵備道袁崇煥堅守寧遠城,負責調運、管理山海關的11門西洋火炮和主持造炮事宜,全力支持徐光啟用西洋火炮抗擊後金的主張,在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的「寧遠大捷」中立了戰功。至崇禎初年起任兵部員外郎,不久升遷郎中。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經老師徐光啟的薦舉,調任登萊巡撫。他按徐光啟的意圖,聘請葡萄牙炮師到登萊製造西洋火炮,並對士兵進行使用西洋火炮的訓練。他把從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hoeus Ricci,公元1552—1610年,1582年來華)處學到的西洋火器技術,寫入《西法神機》中。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孫元化的部將孔有德、耿仲明叛明降清,攻陷登萊,將其俘虜。孫元化自殺未遂,被叛軍放歸。次年九月,被明廷處死。著有《經武全書》、《西法神機》等。

《西法神機》成於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前,原稿在戰火中流失,現存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據其副本刊印的古香草堂本(見圖17),分上、下兩卷,約三萬餘字,圖19幅。書中記載了30多種發射火藥的配方;闡述了以火炮口徑的尺寸為基數,按一定比倍數設計其他各部分的方法;提出了彈重、裝藥量與火炮口徑成一定比例的要求;創製了一種新型的攻城炮車;設計了多種便於發揮火力優勢的凸面炮台。

《西法神機》全面反映了孫元化關於火器設計的思想。他認為,研製火器必須明理識性,「推物理之妙」,合乎事物之特性,才能製成合用的成品。後經過對火炮射程與射角關係的一系列試射後指出,火炮的射擊,若從平射位置直射即零度算起,射程隨仰角的增加而漸遠,超過45度角後,射程又逐漸變近。此外,孫元化通過研究後認為,炮彈射出炮膛後並非沿直線飛行,而是「全用其直勢,亦用其曲勢;曲勢過半,不能殺人矣」。其意是說炮彈在空中飛行時,既沿直線前飛,又受地球引力下墜,合成曲線軌跡,過曲線頂點後,速度減慢,動能減小,殺傷力削弱,最後速度為零,殺傷力消失。他的論述雖不如伽利略(Galieo Galilei,公元1564—1642年)對拋物線的論述透徹,但已相去不遠,是中國古代關於彈道理論的一大突破。他在《銃台圖說》中,對大型火炮發射後產生強烈震動的原因做了初步的闡述:發射火炮時,「銃氣出口,空氣相激,氣之動也最捷,故山谷皆答(即回聲),其近而裂者,則能排牆,能撼石」。這是對大型炮彈射出後所生衝擊波現象的一種樸素解釋,也是一大進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