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歷代兵書集粹篇 第十五節 火繩槍專家趙士楨與《神器譜》

趙士楨是明朝後期專門從事火繩槍研究的專家,他所著的《神器譜》,對明清時期火繩槍的研製和使用,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趙士楨,字常吉,號後湖,樂清(今屬浙江)人。祖父趙性魯,官至大理寺副,博學多才,曾參加《明會典》的編纂,工詩詞,精書法。趙士楨自幼受其熏陶,亦擅長書法。他的生卒年代雖不可確考,但從他在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所上《防虜車銃議》中「行年五十」之句中,可知他約生於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趙士楨「以善書征,授鴻臚寺主簿」,任職18年後受召入直文華殿,至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晉中書舍人,又十餘年,不進秩以歿」(沈德符《萬曆野獲編·金華二名士》)。由此可以推知,他大約在萬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前後去世。趙士楨從小生長在海濱,家鄉常受倭寇的襲擾,備受其苦。故而,他關心國家前途,注意研究軍事及火器技術書籍,從戚繼光和胡宗憲的部下了解倭寇所用火器的情況,從因進貢而留居北京的嚕密國(一作魯迷國)掌管火器的官員朵思麻處,見到了嚕密銃,並於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向朝廷進獻了自己仿製的嚕密銃。之後,他又歷經艱難困苦,多方籌集錢財,先後製成10多種火繩槍及其他火器、戰車。更為重要的是他以多種文體,撰寫成《神器譜》、《神器雜說》、《神器譜或問》、《防虜車銃議》等研製火器的論著。

現存最早的《神器譜》有明萬曆刊本、《玄覽堂叢書》本、《藝海珠塵》本、《千頃堂書目》本等。1974年,日本古典研究會在《和刻本明清資料集》第六集中,刊印了五卷本的《神器譜》,比較集中而全面地搜集了趙士楨的主要著作。萬曆刊本《神器譜》五卷,約六萬餘字,附圖200餘幅,集中反映了趙士楨在各種火器,尤其是在各種火繩槍的研製與使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其中有嚕密銃、西洋銃、掣電銃、鷹銃、旋機翼虎銃、三長銃、钁銃、杴銃、軒轅銃、九頭鳥銃、連銃等單管火繩槍,以及迅雷銃、震疊銃等多管火繩槍。同時,書中還繪製了嚕密銃、西洋銃和迅雷銃的各種射擊姿勢,便於士兵進行射擊訓練。此外還有火器戰車的研製及其使用方法的圖形。

《神器譜》反映了趙士楨發展火器製造的思想。他多次上奏朝廷,請求製造火器,把發展火器製造提到戰略的高度。他指出,海中之國日本,禍胎已萌,在蠶食朝鮮之後,必「盡朝鮮之勢窺我內地」;北方游牧民族與內地僅有長城一牆之隔,內犯之勢必不可免,只有大力發展火器製造,才能「挫凶鋒」,「張國威」。製造火器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對國家有萬世之利的大計。他主張研製火器「必須因時而創新」,出奇而制勝。要求火器製造部門選用技精藝熟的工匠,製造精利的槍炮,不可有絲毫差錯。他極力反對浪造浪用火器,指責市井庸碌之徒粗製濫造、從中牟取暴利的醜惡行徑。

《神器譜》還反映了趙士楨使用火器的思想。他認為火器要因時而用,應選擇適當的戰機,不可因浪戰浪用而失去應有的作戰效果。在使用火器時要因敵而變化,需快速突擊,使敵猝不及防;要虛虛實實,使敵人不知其奧妙;要注意奇正變換,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當密集的敵人來至二三里以內時,先以佛郎機炮、嚕密銃、迅雷銃逐次射敵,挫其凶鋒;待敵潰退時,持單兵火器與冷兵器的士兵要在近戰中殲敵。趙士楨主張使用火器應與戰車相結合,使「車憑神器以彰威,神器倚車而更准,或鼓行而前,或嚴陣待敵,或趨利遠道,或露宿曠野,堅壁連營,治力治氣,無不宜之」(《神器譜·神器雜說》);如果車銃結合的戰術運用得當,則「虜人不得恃其勇敢,虜馬不得恣其馳騁,弓矢無所施其勁疾,刀甲無所用其堅利」;如果造車者知運用之法,使所造之車輕重得宜;用車者知造作之法,使用裕如(《防虜車銃儀》);再加上將帥善於指揮,士兵技巧熟練,就能充分發揮其自衛堅守和進攻破敵的作用。趙士楨建議編練車營,使之「守則布為壁壘,戰則藉以前拒,遇江河憑為舟梁,逢山林分負翼衛……晝夜陰晴,險易適用」(《車圖》)。像趙士楨這樣身無疆場之寄,肩無三軍之任的火器專家,能如此精通火器使用的戰術是絕無僅有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