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歷代兵書集粹篇 第十四節 博學知兵的唐順之及《武編》

唐順之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兵書著述家,他纂輯的兵書《武編》,集納了不少鮮為人知的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唐順之,字應德,武進(今屬江蘇)人。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生。後會試第一,曾以郎中身分督兵浙江,與胡宗憲共同抗倭,因功升右僉都御史,代鳳陽巡撫。他學識淵博,涉獵廣泛,對天文、地理、音樂、數學頗多愛好,尤精散文,人稱荊川先生。有《荊川先生文集》、《廣右戰功錄》等10多種著作傳世。逝於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

《武編》在作者生前未能刊行,只有抄本傳世。秣陵(今屬南京)焦澹園將原本珍藏,雖常有人索稿刊印,均被焦氏婉言謝絕。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後金汗努爾哈赤起兵攻明,焦氏才應允武林徐象枟〔yun 雲〕曼山館首次刊行。清朝有木活字本和抄本傳世。《武編》體例略如《武經總要》,分前、後兩集,各六卷,187門。前集輯錄歷代兵書和其他典籍中的基本兵法理論,分54門,涉及將帥選拔、士伍訓練、計謀方略、陣法陣圖、行軍作戰、攻防守備、營制營規、武器裝備、人馬醫護等。後集分133門,大多為輯錄古代用兵實例,以備借鑒。

《武編》的突出之處,在於它輯錄其他兵書不載或少載的內容,主要有下述四種。其一是水底雷。據《武編·火器》載,水底雷以「大將軍為之,用大木作箱,油灰粘縫,內宿火(即藏有火種),上用繩絆,下用三鐵錨墜之,埋伏於各港口。遇賊相近,則動其機,銃發於水底,使賊莫測,舟楫破而賊無所逃矣」。從記載中可知,水底雷實際上是一支密封於木箱內,懸浮於水中,藉助於機械式擊發裝置點火發射的火銃,屬於擊穿式水雷。其二是破船舸。這是一種安有六個水輪的車輪船,船首為平形,安有三支火銃,銃管頭部伸出船首外,對準前方,火門留在艙內;若與敵船相近,艙內士兵即點火發射,三支火銃的彈丸一起射向敵船(《武編·舟》)。其三是手把銃的發射口訣。一裝槍,二捻線,三裝葯,四馬子,五投至子,六打三槌(壓實火藥與銃箭或銃彈),七插箭,八行槍,九聽號頭哵哵響、單擺開鑼響、點火摔鈸響,十收隊。其四是製造兵器所用鋼材的冶煉方法。此法為兵器史與冶金史學者所重視。

從刊印年代的先後看,《武備志》轉載了《武編·火》的不少重要資料,現舉四例如下。一是「火藥賦」。二是用硝、硫、炭不同組配方式所製成的火藥。三是用君、臣、佐使的理論,闡述硝、硫、炭在火藥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明代後期創製的二級返回式火箭「飛空神沙火」(《武備志》轉載後改稱「飛空沙筒」,見圖15)。從《武編》的記載可知,我國至遲在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前,就已經掌握了二級返回式火箭的製造與發射技術了。由於《武備志》比《武編》流傳得廣泛,所以往往把上述幾種資料首次披露的年代,誤認為《武備志》成書的年代,即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