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歷代兵書集粹篇 第十節 首倡兵制研究的陳傅良與《歷代兵制》

陳傅良是南宋時期永嘉派的著名學者。他為學重「經世致用」,為官「抗疏忠懇」。所著《歷代兵制》是我國第一部兵制專著,也是研究古代兵制的重要參考書。

陳傅良,字君舉,號止齋,瑞安(今屬浙江溫州)人。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生,自幼聰慧敏銳,好學深思,加之家學熏陶,為文自成一家。後拜著名學者鄭伯熊、薛季宣為師,共開永嘉學派之先聲。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陳傅良登進士甲科。光宗時(公元1190—1194年)為起居舍人,因進諫未被採納而辭官。寧宗即位(公元1195年)後,召為中書舍人,兼侍讀,官制寶謨閣待制。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去世。死後謚「文節公」,學者們稱他為止齋先生。著有《周禮說》、《春秋後傳》、《左氏章指》、《止齋論祖》、《止齋文集》、《歷代兵制》等。

《歷代兵制》在陳傅良去世時尚未脫稿,題名為《周漢以來兵制》,到後來刊刻時才定為現名。現存有《墨海金壺叢書》、《守山閣叢書》、《長恩書室叢書》、《瓶花書屋叢書》、《學海類編》、《兵法彙編》、《四庫全書》等刊本。全書八卷,約3.5萬字。

《歷代兵制》以年代為經,先後記述了西周、春秋、秦、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的兵制及其沿革。對西周的鄉遂合一制,漢代的京師兵(南北軍)、郡兵(輕車、材官、騎士),南北朝、隋、唐的府兵,唐代的彍騎、禁軍,北宋的禁軍、廂兵、藩兵,都做了詳細的記述,從中可以看出後代兵制對前代兵制的繼承關係和發展概況。其內容包括軍隊的編製、指揮、調發和宿衛番上,武官的選任和將帥的職權、兵員的徵募和訓練,兵種的區分和組織管理,紀律號令和賞功罰過、武器裝備和供給軍需等。

陳傅良在書中採用古代兵制與宋代兵制對比的方法,反映自己的觀點,指出宋代兵制的流弊,希望當權者能夠採納他的建議,進行兵制改革。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陳傅良當南宋之時,目睹主弱兵驕之害,故著為是書,追言致弊之本,可謂切於時務者矣。」通觀全書,可以看出陳傅良在評論歷代兵制的得失中,對兵制問題的主要看法。

其一,在軍隊的統御關係上,他主張「強幹弱枝」,反對「諸王擅權」。他推崇西漢「重兵悉在京師,四邊但設亭障」的做法,使「天下之兵皆內外相制」。

其二,在兵農關係上,他主張寓兵於農,兵農合一,耕戰兼資,有事出戰,無事歸農。他稱道唐朝的「府兵之制,居無事則耕於野」,「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更勞均佚」,「民有常兵而無長征之勞,國有常備而無聚食之費」。

其三,在治軍問題上,他主張重訓練、嚴紀律、一號令、明賞罰。即對士兵須加強訓練,讓其熟習武器的使用技能,才能練成精銳之師。治軍要紀律嚴明,號令統一,賞罰公平,才能士氣旺盛,人不敢怠慢,做到「兵雖少而至精」。

《歷代兵制》首開兵制研究之風,至今仍不失其借鑒價值。但有些看法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