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歷代兵書集粹篇 第七節 少室書生李筌及《太白陰經》

李筌自謂少室書生,所著《太白陰經》,是晚唐一部著名的綜合性兵書。

李筌,號少室山達觀子。里籍不詳,生卒年月不見記載。大約生活於唐肅宗至代宗年間(公元756—779年),自稱少室書生。他在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進太白陰經表》的落款是:「正議大夫持節幽州軍州事幽州刺史並本州防禦使上柱國臣李筌」;在永泰四年(公元768年)所作的《太白陰經·序》中,署名為「河東節度使都虞侯臣李筌」。又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集仙傳》稱李筌「仕至荊南節度使、仙州刺史,著《太白陰經》。又《神仙感遇傳》曰:『筌有將略,作《太白陰符》(似為「經」字之誤)十卷,入山訪道,不知所終。』」後據《新唐書·藝文志》和《宋史·藝文志》等書目記載,李筌還著有《孫子注二卷》、《青囊括一卷》、《閫外春秋十卷》、《通幽鬼訣二卷》、《軍旅指歸三卷》、《彭門玉帳三卷》等兵書。從這些記載中可知,李筌是精通文墨,任過軍政要職,有政治和軍事經驗,著有多種兵書的官員,老年入嵩山隱居,不知所終。但後人卻以李筌入山隱居,編造出「李筌常游名山探奇術,於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黃帝陰符經》,遇驪山老姥,指明秘要,洞究深微,撰為兵書,名曰《太白陰經》」(《進太白陰經表》注)的神話,使李筌其人其書,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若撥開虛無飄渺的神幻迷霧,《太白陰經》便是一部比較全面反映晚唐以前軍事狀況的綜合性兵書。

全名為《神機制敵太白陰經》,由李筌獻給朝廷。明以前只有抄本流傳。現存最早的是明汲古閣抄本,清嘉慶年(公元1796—1820年)以後,被《墨海金壺叢書》、《守山閣叢書》(見圖13)、《半畝園叢書》等多種叢書收錄,刊印成10卷本,近九萬字,流傳較廣。另有《四庫全書》收錄的八卷本傳世。

《太白陰經》的精闢之處在於對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之論述。它認為,陰陽之術不能決定戰爭的勝敗,只有依靠人才能奪取戰爭的勝利。人有勇有怯,但勇、怯不是天生的,與生長之地無關,關鍵在於培養、鍛煉和使用的得當與否。「勇怯在謀,強弱在勢。謀能勢成,則怯者勇;謀奪勢失,則勇者怯」;「勇怯在乎法,成敗在於智。怯人使之以刑則勇,勇人使之以賞則死」(《人無勇怯》)。人謀的最佳效果是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目的。它指出,高明的將帥不一定要親自部署戰陣,而是能運用謀略屈服敵人;善於布陣的將帥不一定要親自交戰,而是能運用巧妙的陣法戰勝敵人;善於指揮作戰的將帥則是能運用靈活的戰法使己立於不敗之地;能夠主動消除導致失敗隱患的將帥才能避免敗亡(《善師》)。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不但善於延攬國內具有一技之長的專門人才,而且能設法使敵國之人才也為己所用。使用人才時要賞罰公平,做到「賞無私功,罰無私罪」(《刑賞》)。仁智的將帥要關心愛護士卒,與士卒共安危、同患難,使士卒聽從命令,拚死作戰。在指揮作戰時,將帥能善於籌劃,做出周密的部署,乘敵之隙,攻其無備,揚己所長,避己所短,見利而進,無利而退,這樣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太白陰經》還對軍典禮儀、各種攻防戰具、宿營行軍、戰陣隊形、公文程式、屯田、人馬醫護等問題進行分門別類的論述。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對各種兵器、攻守城器械、城防設施、水軍戰船的論述,其內容佔全書篇幅的10%左右。反映了唐代以前在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這些成果,大多被宋代《武經總要》所轉錄。從兵書的編纂體例上說,《太白陰經》已經具有分類論述軍事各科目的某些特點,是古代兵書從單一的兵法理論論述向兵法理論和軍事技術理論論述相結合的過渡,為以後的百科性兵書的編纂,提供了借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