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歷代兵書集粹篇 第五節 興周滅紂的姜子牙及《六韜》

姜子牙是商周之際的軍事家、政治家,歷來受到人們的尊崇,秦漢以前的一些著述,常托用(即借用,假託)其名以提高威望,就連《六韜》這樣一部著名的兵書也不例外。

姜子牙,生卒年月不詳,原名呂望,又名呂尚,姜姓,呂氏,子牙是他的字,齊國始祖,稱太公望,人們又尊稱他為姜太公。商朝末年,紂王昏庸無道,淫寵妲己,百姓遭殃,誅殺大臣,殘害忠良。隱居深山、鑽研兵法的姜子牙,應思賢若渴的周文王之邀請,助其興周滅紂。周文王採納子牙的謀略,屈事商紂,暗中積蓄實力,積極爭取與國,乘隙翦除商紂的羽翼,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奠定了滅紂的基礎。文王去世後,武王繼位,尊子牙為「師尚父」。為了做好伐紂的準備,姜子牙潛入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打探情況,制定了乘虛進軍、奔襲朝歌的作戰方略。周武王即位的第四年(公元前1057年,一說公元前1027年)十二月下旬,子牙協助武王率虎賁3000人、甲士4.5萬人,擁戰車300乘,進至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與反商紂王的八個諸侯國軍隊會合,爾後進軍牧野(今河南淇水以北、衛河以南地區),與商軍激戰。商軍大敗,紂王登鹿台自焚而亡。周軍佔領朝歌。姜子牙助周滅紂之大業告成,其軍事業績被後人稱頌和神化。周成王親政後,姜子牙以周朝開國重臣而受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史傳《六韜》為其所著,但經學者考證,實難憑信。

《六韜》是中國古代的著名兵書,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隋書·經籍志》注稱「周文王師姜尚撰。」後經歷代學者考查並斷定其成書年代,大多認為它不會早於戰國晚期。其版本有《續古逸叢書》影宋本(見圖11),以及明、清《武經七書》本等。全書六卷,60篇,內容豐富,對戰爭和軍事的許多問題都有論述,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6世紀後,開始譯成外文,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國都有流傳。

《六韜》雖為兵書,但卻能從政治勝敵的高度,闡發勝敵的思想。它認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只有德行高尚、治國有道的人才能君臨天下,施政唯有「愛民而已」。用兵不過是「伐亂禁暴」,「除民之害」,使「百姓歡悅」才是目的。它繼承了《孫子兵法》的戰爭觀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提出了「上戰無與戰」的主張,要求戰爭指導者能夠掌握兵不血刃而能獲得「全勝」的戰爭指導藝術。在指導作戰時,需因敵情、友情、我情、地形、作戰樣式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戰法。它對戰車兵和車戰,騎兵和騎戰,步兵和步戰的不同特點和戰法,以及相互之間的協同作戰的戰法,都提出了獨創性的見解。對林戰、山地戰、渡水作戰、火戰(攻)等不同樣式作戰的戰法,都有述前人之未述或前人述之未盡的精闢論述。

在治軍方面,《六韜》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和《吳子》的基本思想,主張任用勇、智、仁、信、忠兼備的將帥,統領軍紀嚴明、賞罰公平、號令一致、訓練有素的軍隊,並提出了寓兵於農的主張。

除此,《六韜》還有不少首創的內容:其一是《龍韜·王翼》中記載的「將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他們分工明確,各司其事,組成軍隊的指揮機構。其二是《虎韜·軍用》中記載的各種武器裝備及其用途,反映了戰國後期鋼鐵兵器大量成建制地裝備軍隊的概況。其三是《龍韜·陰符》和《龍韜·陰書》中記載的各種保密符牌和軍情文書,反映了當時已經採用秘密手段傳遞軍情的情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