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佛教寺院和四大名山 第三節 佛教節日

佛教在中國傳播過程中,一些宗教儀式與傳統的民間風俗相結合,逐漸形成名目繁多的宗教節日。每逢這些節日,寺院和民間通常要舉行各種紀念活動。這些民族化的佛教節日,主要有佛誕節、盂蘭盆節、佛成道節等。

佛誕節也稱浴佛節,是紀念釋迦牟尼誕生的節日。漢地佛教以陰曆四月初八為佛誕節。據佛教傳說,釋迦牟尼誕生時,有九條龍噴出香雨為他沐浴。因此,在佛誕節時,寺院要舉行浴佛法會。浴佛儀式,先是在大殿或露天設一水盤,在水盤中心的蓮台上供奉太子(釋迦牟尼)立像。這一太子立像高約數寸,作童子形,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因為據說太子降生時,曾以此姿勢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然後在住持的率領下,全寺僧侶上殿,持香跪拜,唱浴佛偈,同時一一以香湯沐浴太子像。所謂香湯,是以旃〔zhan沾〕檀、紫檀、鬱金、龍腦、沉香、麝香、丁香等天然香料製成的香水。浴佛節上,還要以各種鮮花供奉釋迦牟尼佛,並舉行盛大的誦經法會。

雲南上座部佛教慶祝佛誕節的活動,與民族傳統的相互潑水祝福形式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潑水節」。潑水的本意是除舊迎新,洗去一年的塵垢,達到消災免禍、人人幸福的目的。潑水節的時間,是傣歷六月十五日前後(公曆四月中旬的某天),歷時數天。節日期間,傣族男女老幼身穿盛裝,於寺院內堆沙造塔,圍塔而坐,聽僧侶誦經。然後往佛像上潑灑用香花浸泡過的清水,為佛洗塵,叫做「浴佛」。浴佛完畢,青年男女走上街頭,端著臉盆或提著水桶,互相潑水祝福。有的還舉行賽龍舟等慶祝活動。

藏傳佛教紀念釋迦牟尼誕生的節日,稱做薩噶達瓦節。時間是在藏曆每年四月十五日,這一天,蒙藏地區僧眾要舉行隆重的宗教活動,禮佛誦經。

盂蘭盆節即盂蘭盆會,是與佛誕節同樣重大的節日。這是漢地佛教每年陰曆七月十五日為追薦祖先亡靈而舉行的隆重法會。盂蘭是梵語音譯,意為解救倒懸之苦;盆是漢語。盂蘭盆,意思是用盆缽之類的器皿盛裝食物,供佛奉僧,以解救倒懸之苦。據說,舉辦這種法會,可以解救祖先亡靈於極度痛苦之中。按《盂蘭盆經》上說,釋迦牟尼有弟子名目連,號稱「神通第一」,他以天眼看見亡母墜在餓鬼道,受盡苦難。目連無能為力,便向釋迦牟尼哀告,請求救度。釋迦牟尼就讓他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備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這樣便可使七世父母和現生父母在厄難中脫離餓鬼道。

梁武帝曾在同泰寺首次設盂蘭盆齋供養僧眾。唐代對盂蘭盆節相當重視,儀式隆重壯觀。屆時長安城內各寺廟都競相製作花臘、花瓶、假花果樹等,並在殿前陳設供品,伴以音樂儀仗,以助莊嚴。宋代寺院舉行盂蘭盆會,開始改供養僧眾為施食餓鬼。在寺院募得施主錢米後,僧眾就為他們誦經,以薦度亡靈。當時佛教吸取道教中元節的說法,稱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從此中元節也就與盂蘭盆節合二為一了。同時,隨著宗教色彩的淡化,民俗化的程度逐漸提高,後來出現了放河燈、焚法船之類的活動。

佛成道節,是紀念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的節日。漢地佛教一般以陰曆十二月初八為佛成道的日子。因為十二月為臘月,所以這一天稱做「臘八」,佛成道節也就是臘八節。按漢地佛教傳說,釋迦牟尼覺悟成佛之前,曾苦行六年,最後因飢餓和疲勞過度而難以支持。善良的牧女看見釋迦牟尼昏倒在地,急忙將自己所帶的雜糧和摘採的水果,用泉水熬成乳糜狀的粥,親手餵給他吃,使他在臘月八日成佛。漢地佛教徒為紀念這件事,每當臘八這天,要在寺院舉行隆重祝聖法會,並效仿牧女做法,熬粥供佛,此粥稱做「臘八粥」。宋以後,這一紀念方式傳入民間,逐漸演變成為民間習俗,迄今未改。臘八粥通常以香糯、花生、芝麻、綠豆、紅豆、杏仁、栗子、紅棗之類為原料,用文火慢慢煮熟熬爛成糊狀。

除了上述幾個主要節日,漢地佛教還以陰曆二月初八為佛出家日,二月十五為佛涅槃日,屆時各地寺院也要舉行紀念儀式。

此外,在漢地佛教流傳地區,還有一些紀念其他佛或菩薩生日的節日。如:正月初一是彌勒佛的誕日,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的誕日,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賢菩薩的誕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薩的誕日,六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的成道日,七月十三日是大勢至菩薩的誕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薩的誕日,八月二十二日是燃燈佛的誕日,九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的出家日,九月三十日是藥師佛的誕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彌陀佛的誕日等。一般說來,寺院比較注重佛誕節、盂蘭盆節等規模大、影響大的節日;而就個人信仰來說,在家信徒則往往比較重視觀音菩薩、彌勒佛以及阿彌陀佛的紀念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