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佛教寺院和四大名山 第二節 四大名山

唐代以後,禪宗和尚為了尋師問道,終年奔走於青山綠水之間。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名山大寺逐漸成為參訪的中心。至南宋寧宗(公元1195—1224年在位)時,根據大臣史彌遠的奏請,制定江南禪院等級,出現「五山十剎」。五山十剎指五座名山,十大名寺,它們是:餘杭徑山的興聖萬福寺,杭州靈隱山的靈隱寺,杭州南屏山的凈慈寺,寧波天童山的景德寺,寧波阿育王山的廣利寺;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萬壽寺,江寧的靈谷寺,蘇州的報恩光孝寺,奉化的雪竇資聖寺,溫州的龍翔寺,福州的雪峰崇聖寺,金華的寶林寺,蘇州的雲岩寺,天台的國清寺。

隨著佛教的式微和禪宗特色的消失,到明代時,五山十剎中的大部分寺院已走向衰落,「四大名山」開始取代它們的地位,成為禪僧和一般佛教徒參拜的中心。四大名山是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 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

五台山位於山西五台縣東北,方圓300公里。層巒疊嶂,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廣,有如平台,故名「五台」。五台中以北台為最高,海拔3000多米。由於山勢高峻,終年氣溫較低,即使盛夏也不覺暑氣,所以又名「清涼山」。在晉代所譯的60卷本《華嚴經》中,曾說到東北方向有座清涼山,文殊菩薩 及其一萬眷屬常住在這裡。唐代所譯《文殊師利陀羅尼經》中也有類似之說。因此,五台山長期以來就成為佛教徒參禮朝拜文殊菩薩的聖地。

早在北魏時,五台山已享有盛名。北齊時,這裡已建起大小寺廟200餘座。唐代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以五台山為中心的文殊信仰盛極一時,從而使這裡的寺院建築規模又有較大的發展。元代和清代推崇密教,在五台山興建了大量密教寺院;清王朝還曾強行將10座顯教寺院改為密教寺院,責令漢僧改修藏傳佛教。近代以來,五台山佛教漸趨衰退,但現存寺院仍有50餘座。

現存五台山著名寺院中,顯通寺、佛光寺、南禪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hou 喉〕寺、廣仁寺、碧山寺、金閣寺、廣宗寺、觀音洞等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寺廟。這些寺廟所保存的大量建築、雕塑、碑刻、佛經,都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普陀山是浙江近海的一個小島。島上奇峰疊翠,林木蔥蘢;海上碧波浩淼,魚帆點點;天空雲蒸霞蔚,氣象萬千。這裡素有「南海聖境」、「海天佛國」的美譽。

據說,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一名印度僧侶來到這裡,在潮音洞前目睹觀音現身說法,於是就定居下來。因佛經上有「觀音住於南印度海中普陀洛伽山」之說,所以人們便借用「普陀」二字來命名這一小島。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菩薩像,回國途中,船駛經普陀山,為風浪所阻,於是在島上建起「不肯去觀音院」。北宋以後,觀音信仰日盛,凡航海途經這裡的,都要朝拜觀音,祈求旅途平安。作為觀音道場,普陀山的寺院建築迅速增加,至清末,已有大小寺廟200餘座,僧尼數千。近代以來,不僅國內佛教信徒常不遠萬里而來,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的佛教徒也紛紛慕名前往。

普陀山寺院以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三大寺為主體。三大寺規模宏大,殿宇巍峨壯觀,是我國清初建築群的典型代表,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每年陰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是紀念觀音菩薩的重要節日,屆時各大寺都要舉行隆重的宗教活動,香火極旺。普陀山還是遊覽避暑的勝地。島上有風景點20多處,如潮音洞、梵音洞、百步沙、千步沙等,各有特色。

峨眉山在四川峨眉縣境內。因山勢逶迤,如螓首峨眉,細而長,美而艷,故而得名。相傳它是普賢菩薩 顯靈說法的道場,早在晉代已建有佛寺。至宋代,民間多次盛傳普賢在這裡顯示瑞相,引起朝廷重視,命人入山造像,安置寺內。明朝時期,峨眉山佛教達到鼎盛,百里山巒,寺院多達70餘座;紅牆碧瓦,掩映於翠綠叢中。

峨眉山現存重要寺院,有報國寺、萬年寺、伏虎寺、光相寺等。報國寺是山下最大的寺院,其前殿有明代鑄造的紫銅華嚴塔一座,高7米,14層。塔身鑄有佛像4700餘尊,並刻有《華嚴經》全部經文。萬年寺是山上最大的寺院,其磚殿正中置放北宋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鑄成的普賢菩薩銅像一尊,連同坐騎白象通高7米多,總重62噸。普光殿建於峨眉山的金頂。這裡有雲海、日出、寶光三大奇觀。寶光也就是所謂「佛光」。每當風和日麗之時,人們可以從山頂見到五彩光環顯現於雲際,身若置於光環之中。這是因光線折射而形成的一種奇特的自然現象。

九華山在安徽青陽縣境內。因該山有九座山峰高出雲層,猶如蓮花,故得「九華」之名。山中多怪石、清泉、蒼松、翠竹,景色宜人,寺廟星羅棋布,早有「東南第一山」、「東南佛國」、「佛國仙城」的美稱。

九華山佛教歷史,以唐肅宗至德年間(公元756—758年)化城寺的創建為發端。據唐代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載,是年,鄉紳諸葛節等人共同出資,為新羅修行者金喬覺伐木築室,建造寺廟。金喬覺去世後,其肉身經久不腐,且多處與佛經所載地藏菩薩 瑞相相似,因而被看做地藏的化身。從此,九華山也就被視為地藏顯靈說法的道場。

中唐以後,九華山陸續建成多處寺廟。明清兩代是該山佛教的極盛時期,大小寺廟鱗次櫛比,達100多座。據《九華山志》記載,各地佛教徒為禮拜地藏菩薩,求其保佑,往往「數千里接踵而至」,香火之盛,甲於天下。現在九華山尚有寺廟近80座,其中以化城寺為中心。該寺依山而建,氣度恢宏,莊嚴古樸。其他著名寺廟有祇園寺、萬年寺、東崖寺、甘露寺、百歲宮等。此外還有月身寶殿(俗稱肉身塔),殿內有七級木質寶塔,高約17米,每層有佛龕八座,供奉地藏金色坐像。

在四大名山之外,江浙一帶的天台山、天童山、雁盪山、棲霞山、虎丘山、狼山,江西的廬山,湖南的衡山,陝西的終南山,雲南的雞足山,遼寧的千山,也都是古今著名的佛教勝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