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國佛教的燦爛文化 第五節 佛教建築

印度的佛寺和石窟寺,平面布局以佛塔即窣〔su 蘇〕堵波 為中心,四周布置僧房、佛殿。這種建築格局,在中國被演變為具有鮮明特色的藝術。

見於史籍記載的中國最早佛寺,當推洛陽白馬寺。它是利用原來鴻臚寺官署改建而成的。2世紀末,笮〔ze責〕融在徐州建寺塔,「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又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後漢書·陶謙傳》)。先是利用官署改建佛寺,後又建起樓閣式佛塔和堂閣,這樣,印度式的寺塔從傳入中國之始,便已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魏晉以後,中國都城和宮殿建築的形制漸趨完善。都城通常取方正的輪廓,設置貫通南北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建造主殿。受其影響,佛寺和石窟的建造,開始改變早期對印度平面布局的仿照,轉而採取中國宮殿官署的院落式格局。以歷史上著名的北魏洛陽永寧寺為例,該寺呈平面方形,有明顯中軸線,主體建築佛塔和佛殿位於寺的中央,顯示佛殿與佛塔並重的意義。這表明,當時的寺院建築已經注意到了對中國傳統禮制的接受和應用。

隋唐時期的寺院,繼承和發展了魏晉南北朝的傳統,平面布局依中軸線作縱深的展開,以殿堂廊廡等組成的庭院為單元,殿宇重疊,庭院錯落;供奉佛像的佛殿已成為寺院的主體,塔往往建於寺旁,另成塔院。宋代以後,殿堂建築益趨繁雜,追求裝飾效果,通常彩畫朱漆,金碧輝煌;較大的寺院多將塔建於佛殿之後。山西五台山的南禪寺正殿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殿內無柱,梁架結構簡練,顯得莊重、古樸、堅實。稍晚於南禪寺的現存唐代佛寺建築是五台山佛光寺。該寺重建於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該寺三面環山,因山勢而成層層疊高的三層院落。東大殿位於最後一層院落,地勢最高,雄視全寺,建築古樸,顯得宏偉壯觀,是唐代建築的典型。

現存宋、遼時期的佛教建築,著名的有河北正定隆興寺、天津薊縣獨樂寺、浙江寧波保國寺、山西大同華嚴寺。山西洪洞縣境內的廣勝寺屬於元代建築。北京西山碧雲寺則是明代建築,寺中殿堂、廊廡的布局與地形相結合,並把泉、石、樹木組織在內,帶有江南風味。

西藏地區最早佛寺原貌已不復存在。現存較早的藏傳佛教建築,是元代興建的薩迦寺和夏魯寺。薩迦寺在西藏薩迦縣的本波山下,其建築以大殿為中心,附有各種僧房。大殿高11米,總面積達5700平方米,有柱子40根。夏魯寺在西藏日喀則郊外,主要建築有門廊、經堂、佛殿,佛殿前有圍廊環繞的庭院。

哲蚌寺坐落於拉薩西郊,建成於明代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最大的寺院,它還是歷代達賴喇嘛的母寺。全寺有四個「扎倉」(經院),可容納僧侶近萬人。該寺的主要建築是大經堂,其規模十分雄偉壯觀,可同時容納8000名僧侶。

拉薩的布達拉宮代表著藏傳佛教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它始建於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現存建築是清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世達賴喇嘛時重建的。整個建築群依山而建,氣勢宏偉,高達200米,東西長400多米。前後13重,房舍近萬間,可容僧眾二萬餘人。布達拉宮是宮堡和寺院合一的建築,是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

地處河北承德的藏傳佛教寺院,是18世紀起修造的山地建築。現存八座,即溥仁寺、普寧寺、普佑寺、安遠廟、普樂寺、普陀宗乘之廟、殊象寺、須彌福壽寺,統稱「外八廟」,意為承德離宮(即避暑山莊)外的八座佛寺。承德離宮和外八廟是清朝政府為抵禦沙俄侵略,便於團結蒙、藏等少數民族而興建的,因而建築風格上吸取了藏、蒙、漢等民族的優點,與西藏地區佛寺不盡相同。

佛塔源於古印度覆缽式窣堵波。但在中國漢地,它很快演變成為重層樓閣式建築。因為按漢人的理解,塔既然是埋藏佛舍利的地方,應該以高峻的形式來顯示它的神聖性;當人們引頸仰視高塔時,會出現心理變化,對佛塔產生一種莊嚴崇高之感。

中國佛塔分布之廣,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造型之美,可以說舉世無雙。它們猶如一朵朵絢麗的奇葩,一顆顆璀璨的寶石,點綴於白雲藍天之中,鑲嵌於青山綠水之間,為祖國的山河大地增輝添彩。

中國佛塔的分類方法有多種,現在我們一般從造型上,將它分為樓閣式、密檐式、覆缽式、金剛寶座式四種。

樓閣式塔。源於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樓閣形式。這類塔在中國古塔中歷史最悠久,形體最高大。早期樓閣式塔都屬木結構,如《洛陽伽藍記》所載永寧寺塔,共九層,高數十丈,百里之外就能遙見。現存最大木塔是山西應縣木塔(即佛宮寺釋迦塔),該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00餘年。它平面呈八角形,外觀五層,實則九層。總高達67米多,直徑30米。塔內設有樓梯,可拾級而上,人們可以在每一樓層上憑欄遠眺,周圍景色盡收眼底。

現存隋唐以後的樓閣式塔,多為磚石仿木結構。著名的如西安大雁塔、蘇州虎丘塔、杭州六和塔、廣州六榕寺塔、北京良鄉昊天塔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每層之間有較大距離,因此,塔身就像一座高層樓閣;每層塔身都砌出柱、額、門、窗,塔檐以磚塊或石料建成斗拱;塔內建有木製或磚砌的樓梯,可供人自由上下。

密檐式塔。以這類塔的外檐層數多而得名。早期著名的密檐式塔,有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小雁塔、雲南大理千尋塔等。遼代以後,密檐式塔在華北、東北地區有較大發展,一直到明清仍續有修建。而在同時期的南方,則仍以樓閣式塔為主。密檐式塔的特點是:下部第一層塔身特別高,以上各層則塔檐層層重疊,距離很近,幾乎看不出樓層。如嵩岳寺塔,建於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磚塔。塔身總高40米,共分15層,其中第一層最高,有各種裝飾。第二層起,各層高度遞減,面闊漸縮。塔的外形古樸而流暢,顯示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覆缽式塔。又稱喇嘛塔或藏式塔,因為這種形式的塔為藏傳佛教所常用。塔身是一個半圓形的覆缽,覆缽下建一高大的須彌座,覆缽上是巨大的塔剎。這種塔在元代開始流行,明、清時期繼續發展。著名的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北海瓊島白塔、五台山塔院寺白塔等。

金剛寶座塔。是仿照印度菩提伽耶的金剛寶座塔而建造的。其形式為:塔的下部為一方形巨大高台(即金剛寶座),寶塔上建有五個正方形密檐小塔。這類塔在明代以後陸續修建,但為數不多。具代表性的有北京真覺寺(俗稱五塔寺)金剛寶座塔、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