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雲南上座部佛教 第二節 上座部佛教的主要派別

在雲南上座部佛教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潤、擺庄、多列、左抵四派。其中潤派又分為擺罷、擺孫兩個支派,多列派則分出達拱旦、蘇特曼、瑞竟、緬坐四個支派。這些派別都因受泰國等國佛教派別影響而形成。潤派以及與潤派有密切關係的擺庄派,其傳入時間較早,分布區域較廣,寺院和僧侶最多,經典基本齊全,教制相當完善,是雲南上座部佛教的主體。

上述各派在佛教教義、學說方面基本相同。他們奉行的經典是巴利語系統的經、律、論「三藏」,僧侶念誦的是用傣文字母書寫的巴利語佛經。在宗教修持上,仍然保持著早期佛教的某些戒律,主張按「八正道」修行,並特別重視禪定。

但在持戒律儀方面,各派又有所不同,其中擺庄派和潤派比較寬鬆。如擺庄派,出家者的教規雖有75條,但最基本的只有四條,即不殺生,不邪淫,不誑語,不偷盜。其他方面則都比較自由,如袈裟可以用毛料製作;可以自由出入民宅;出門可以乘車騎馬;葷腥不禁,允許吸煙。信眾見佛爺也沒有嚴格的禮節,可以自由交談。潤派的教規最為寬鬆,僧侶生活相當自由,行動限制極少。如允許掛長刀、騎馬,可以殺生、飼養家禽家畜,乃至經商、放高利貸等。這兩個教派之所以勢力較強,很大程度上與戒律的寬鬆有關。

相比之下,多列派和左抵派戒律要嚴格得多。多列派普通教徒要嚴格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和非時不食(一日兩餐)等項規定,而僧侶還需遵守不親手接受布施、不與在家者同席用餐等傳統習俗。左抵派戒律最嚴,教規最多。教徒一般在七八歲時就開始受戒,隨著年齡的增長,除受五戒、八戒(在五戒基礎上再增加不裝飾打扮,不觀聽歌舞,過午不食三戒)、十戒(在八戒基礎上再增加不坐高廣大床,不蓄金銀財寶二戒)外,還不準吸煙,不準從事煙、酒、鐵器的生產和買賣,嚴禁飼養家禽家畜(除耕牛外)。該派僧侶只披一件黃布袈裟,不穿衣服;不能自由走出寺廟,更不準出入民居;如必須走出寺廟,須赤足而行,不得乘車騎馬。但因戒律過於嚴厲,左抵派的僧侶和信眾已日益減少。

但是,近40多年來,雲南上座部佛教的教派隔閡已經開始削弱,各派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有走向統一的趨勢。由於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佛教徒的守戒不再十分嚴格。青少年進入寺院主要是履行傳統義務 ,真正在寺廟終身為僧的已並不多見。

由於地域和派別的不同,雲南上座部佛教僧侶的職稱和僧階也有差異,但西雙版納、思茅、臨滄大部分地區的潤派基本相同,由下至上可分為10個級別。它們是:1.帕諾(相當於行童或侍者);2.帕(相當於沙彌,初出家者);3.都(相當於比丘,受過戒者);4.都龍(即大佛爺,寺廟住持);5.祜〔hu 戶〕巴(相當於都統長老);6.帕召祜(佛師,指闡教長老);7.沙密(相當於沙門統長老);8.僧伽羅闍(意為僧王,相當於僧主長老);9.松迪(意為僧正長老);10.松迪阿伽摩尼(意為大僧正長老)。升任祜巴已很不容易,所以每個地區、村寨以及寺院,都以有自己的祜巴為榮。祜巴要有較高的佛教修養,晉陞時要舉行隆重的儀式。一旦升為祜巴,則不得任意還俗。松迪阿伽摩尼是最高一級的僧階,在西雙版納歷史上,只有一位傣族僧侶和一位布朗族僧侶曾榮獲過這一僧階。

德宏和保山地區(州)的僧職,多列派自上而下分為四級,擺庄派也分為四級,只是名稱並不相同。

與上述僧職等級區分相應,西雙版納傣族的寺院也有等級之分。自下而上一般可分為四級,它們是:1.村寨佛寺(最基層一級佛寺);2.布薩堂佛寺(由四所以上村寨佛寺組成的、行政區級的中心佛寺,寺內設布薩堂即戒堂,用以舉行集體誦戒儀式);3.勐總佛寺(西雙版納所屬各勐的勐級總佛寺);4.總佛寺(傣語名拉扎坦大總寺,設於宣慰使駐地)。真正掌有教務實權的是勐總佛寺,它有權召集全勐僧眾會議,主持全勐性佛事活動,決定下級佛寺住持人選,批准祜巴以上僧職的晉陞,開除違犯戒規的僧人等。

歷史上,雲南上座部佛教與政治密切結合在一起。傣族政治上的統治者,同時也是宗教上的統治者;統治者頒布法令,往往藉助於宗教的名義。1949年以後,西雙版納等地實行政教分離,各族人民從此獲得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