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雲南上座部佛教 第一節 上座部佛教的形成

在中國雲南省的傣〔dai 逮〕族、布朗族、阿昌族、佤〔wa 瓦〕族等少數民族中,以及與上述民族雜居的其他民族的部分居民中,信奉著一種與漢地佛教、藏傳佛教不盡相同的上座部佛教,屬於南傳巴利語系佛教體系 。地域上主要分布於今天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思茅地區、臨滄地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保山地區。由於信奉者以傣族為主,所以有些書上也統稱「傣族佛教」。

據傳,雲南上座部佛教首先從緬甸孟族地區傳入西雙版納,取代原先祭祀祖先的神社,建立第一所佛教寺院瓦巴姐寺,時為公元615年。此後又有勐〔meng猛〕海大佛寺和曼拉悶佛寺等的建立。至八九世紀時,佛寺在西雙版納的村寨中已並不罕見。但那時的佛經主要靠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

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的傳播和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在上座部佛教傳入之前,傣族地區盛行著原始社會流傳下來的自然崇拜和精靈崇拜。經過一段時間的較量,上座部佛教以它精深周密的義理,簡便易行的儀軌,以及去惡行善為主要內容的道德觀念,終於贏得了人們的信仰。統治者除了自己信仰外,也把它作為精神武器,用以治國安邦。隨著這一新型宗教的傳入,傣族地區的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天文曆法等各個文化領域,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促進了傣族社會的發展。

12世紀以後,這一地區的佛教改由泰國傳入。13世紀後期,傣族人民根據巴利文創製了自己的文字——傣文,並且有了刻寫在貝葉上的傣文佛經。至15世紀中期,佛教已經在西雙版納相當廣泛地流傳。據《泐〔le樂〕史》記載,傣歷819年(公元1457年),第十三代召片領(宣慰使)三寶泐傣繼位時,「人們群詣佛寺,面對佛、法、僧三寶宣誓,並將誓詞銘刻於寺中」。傣歷931年(公元1569年),第十九代召片領刀應勐迎娶緬甸金蓮公主為妻,緬王派遣僧團隨公主前來傳教,帶來很多佛教典籍和佛像,並在景洪地區修建了一批寺塔。這樣,上座部佛教就在西雙版納得到了鞏固和發展。至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上座部佛教,一般認為大約於明代初年才開始由緬甸傳入(也有人以為在唐代已傳入),但發展較快,至明代中期已呈「寺塔遍村落」的盛況了。進入近代以後,信奉上座部佛教的雲南各民族地區,幾乎村村寨寨有佛寺和僧侶,帶有全民信仰的色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