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全盛時期的中國佛教 第四節 韓愈反佛和「會昌法難」

唐太宗以後,不少皇帝也都提倡佛教。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女皇帝。她於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正式即位稱帝,但實際掌握政權則始於30年前。為了君臨天下,她迫切需要來自各方面的支持。載初元年(公元689年),僧人懷義、法朗等人表上《大雲經》,並撰寫《大雲經疏》。宣稱,根據佛經所說「即以女身當王國土」,武則天是彌勒(未來佛)下生,當做閻浮提(人類所居之處)王。意思是說,武則天當女王,乃是暗合佛經內容,順應佛的旨意。武則天對此極表滿意,隨即敕令於兩京(長安、洛陽)及天下諸州各建大雲寺一座,寺中藏《大雲經》,令法師升高座講解,又度僧1000以表慶賀。對撰寫《大雲經疏》的僧侶一一「賜爵縣公」,並且「賜紫袈裟、銀龜袋」(《資治通鑒》卷二○四),以示獎賞。長壽二年(公元693年),菩提流志等又譯《寶雨經》,上武則天。該經是梁代曼陀羅仙所譯《寶雨經》的重譯,但新添了佛授記「日月光天子」於「摩訶支那國」、「故現女身為自在主」的內容,譯者也因此而受到武則天的賞賜。

武則天執政期間,始終不遺餘力發展佛教。首先,她曾親自組織80卷本《華嚴經》的翻譯(在此之前已有60卷本)。為了表示對譯經事業的關心和支持,在《華嚴經》譯成後,她還特意寫了一篇序文。其次,她給高僧以特殊的禮遇。如,義凈(公元645—713年)慕法顯、玄奘遊歷印度的壯舉,取海道西行求法。他於咸亨二年(公元671年)從廣州出發,歷時25年,途經30餘國,於證聖元年(公元695年)回到洛陽,帶回梵本佛經近400部。當他返回洛陽時,武則天親自出迎。又如,神秀是當時北方禪宗界的領袖,被武則天請入京師,時時請教佛法。第三,她直接支持佛教宗派的形成。在80卷本《華嚴經》譯成之後,武則天詔令法藏在佛授記寺大力宣傳該經思想,給予充分的物質保證,推動華嚴宗的創立。華嚴宗憑藉政治勢力,曾風靡一時。第四,她熱衷於建寺造像。著名的洛陽龍門奉先寺盧舍那佛像,就是在武則天的支持下雕鑿的,據說她曾為此捐助了二萬貫「脂粉錢」,並主持了工程落成的「開光」儀式。她又令僧人懷義製作夾紵〔zhu 住〕大像 。這一大像的小指頭上就可以並坐數十人,每天需要工匠一萬名,「所費以萬億計,府藏為之耗竭」(《資治通鑒》卷二○五),耗費了大量民脂民膏。

唐玄宗是著名的信奉道教的君主。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是太平盛世,史書上稱讚說,那時邊疆沒有戰事,國內和平統一,人民安居樂業。這一政治環境和社會氣氛,使最高統治者保持自信,能夠容納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所以,當「開元三大士」(開元年間三位佛教大家)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相繼來華傳播密教時,唐玄宗仍給予極高的榮譽和禮遇。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玄宗親自為《金剛經》作注,並頒行天下。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從繁榮的頂峰上跌落下來,國運漸衰,徭役和賦稅日重,民眾紛紛以寺院為逃避之所。肅宗、代宗、德宗有意保護佛教,或造寺度僧,或鼓勵禪修。至唐憲宗時,崇佛活動又進入一個新的高潮。

據佛教傳說,古印度阿育王在釋迦牟尼逝世若干年後,藉助於鬼工神力,修造84000座寶塔,重新安放佛陀舍利。位於今陝西扶風境內的法門寺塔便是其中之一,塔內藏有佛陀指骨一節。唐代宗時,曾命名該塔為「護國真身佛骨寶塔」,十分敬重。寶塔所在的法門寺大約建於東漢桓帝、靈帝時代,原屬宮廷寺廟,歷經魏晉南北朝數百年,已逐步向民間開放。因塔內珍藏佛骨,所以它為法門寺增添了無限光彩。按唐代通例,該塔每30年開啟塔門一次,即可使歲豐民安,國運昌盛。自高宗顯慶五年(公元660年)首次迎佛骨於宮內供養起,其後各帝均竭力仿效。每當開塔之際,「京邑內外,奔赴塔所,日有數萬」;「或有燒頭煉指,刺血灑地,殷重至誠,遂得見之。」(《法苑珠林》卷三十八)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冬,憲宗派遣太監,率領僧侶多人,前往法門寺再度奉迎佛骨。第二年正月,將佛骨迎至京城長安。憲宗敕令先在宮中供奉三天,然後送往京城各寺院讓僧俗禮敬,從而又一次煽起全國性宗教狂熱。當時,朝野震動,王公士庶,奔走相告,有焚頂燒指燃臂為供養的,有傾家蕩產以作施捨的。上下仿效,唯恐落後。面對這種日益高漲的崇佛狂潮,韓愈勇敢地挺身而出,予以堅決反對。他在給憲宗的《諫迎佛骨表》中,以南朝梁武帝為例指出,奉事佛教,希求福田,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當前之勢,舉國若狂,這種現象實在是「傷風敗俗,傳笑四方」。他提出,應將佛骨交付有關部門,投於水火,以「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甚至表示:如果佛真有靈驗,能作禍祟的話,那麼,所有的災難請都落到我的身上吧!

《諫迎佛骨表》觸怒了皇帝,韓愈幾乎因此而喪失性命。後來在一些大臣的幫助下,總算免遭殺害,但是被削去了刑部侍郎的職務,貶為潮州(治所在今廣東潮安)刺史。對於這件事,韓愈始終沒有後悔,不改初衷,他在赴潮州途中有詩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朝除弊事,豈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蘭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可見他沒有因政治上遭受打擊而放棄反佛的主張。歷史上的韓愈不僅是一位文學家,與柳宗元等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一席之地,而且還在反佛鬥爭中是一位逆流而上、英勇無畏的戰士。他的這首詩給我們留下了深沉的歷史回憶。

由於佛教勢力過分膨脹,泛濫成災,在韓愈反佛精神的鼓勵下,地主階級中部分有識之士的反佛意識逐漸上升。與此同時,自敬宗、文宗起,朝廷也有了廢佛意圖。至武宗時,終於將廢佛付諸實施了。

唐武宗是唐朝皇帝中唯一堅決反佛的。他在廢佛敕書中說,隨著佛教寺院的增多,僧尼隊伍的擴大,耗資日益龐大,對社會生產和民眾生活帶來嚴重危害。而且,佛教無君臣父子之禮,不事嫁娶婚配,與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發生嚴重抵觸,難以容忍。這是他滅佛的主要動機。此外,武宗未即位時已偏好道術,即位後曾召道士趙歸真等81人入宮修道場。趙歸真又向武宗薦引了道士鄧元起、劉玄靖等,共同謀劃毀佛、滅佛。唐武宗從會昌初年(公元841年)起,開始做滅佛準備,至會昌五年(公元845年)進入滅佛高潮。其結果,共拆毀寺院4600座,招提、蘭若(小型寺廟)等佛教建築四萬餘座,僧尼被迫還俗者26萬餘人,沒收寺院土地數10萬頃,查出奴婢15萬人。

唐武宗滅佛是繼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之後的又一次滅佛,因發生於會昌年間,故佛教徒稱之為「會昌法難」。這次滅佛比較徹底,給予佛教以沉重打擊。寺院財產被剝奪,僧尼還俗,寺廟遭廢,經籍散佚,佛教宗派因失去繁榮的客觀條件,從此也就由極盛而走向衰落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