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法東渡之初 第一節 白馬馱經的傳說

自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代開始,中經迦膩色迦王,印度佛教不斷向境外傳播,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並在許多國家形成各具特色的教派。傳入中國大部分地區以及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佛教,以大乘為主,稱為「北傳佛教」。傳入今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以及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區的佛教,以小乘為主,稱為「南傳佛教」。而傳入中國的西藏、內蒙古地區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俄羅斯西伯利亞等地區的佛教,則屬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系統。

中國佛教源於印度佛教。它既是對印度佛教的繼承,又是對印度佛教的發展。

佛教在傳入中國內地之前,已在西域地區廣泛流傳。 自漢武帝時代開闢對西域的交通以後,西域各國與中國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往來十分頻繁,從而為印度佛教的傳入準備了條件。

但是,佛教傳入內地的最初年代,現在已很難確定了。有關的傳說很多,其中以下面兩種說法較為可信。

在裴松之所注的《三國志》中,曾引用曹魏魚豢〔huan患〕所著《魏略·西戎傳》內容,其中有關於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廬口授《浮屠經》的記載(見《三國志》卷三○)。大月氏在公元前130年左右移居大夏,其時大夏已有佛教流傳。大約公元1世紀時,大月氏人建立的貴霜王朝成為中亞的一大強國,同時也是這一地區的佛教中心。所以,漢哀帝時大月氏王派人來漢地傳授佛教,當是有可能的。

但在中國佛教史上,流傳更為廣泛的則是「白馬馱經」的故事。根據多種典籍(如《四十二章經序》、《牟子理惑論》等)的記載,東漢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漢明帝曾於夜晚夢見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項有日光,在殿前飛繞而行。第二天會集群臣,問:「這是什麼神?」當時學識淵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聽說西方有號稱『佛』的得道者,能飛行於虛空,神通廣大,陛下所夢見的想必就是佛。」於是漢明帝派遣使者,西行求法,在大月氏抄回佛經42章,收藏於皇室圖書檔案館「蘭台石室」中。這一漢明帝感夢求法的記載,大體也是可信的。後起的一些記載,在上述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加工潤色,於是就出現了「白馬馱經」的傳說。據說,蔡愔〔yin 音〕等人受漢明帝之命,遠征西域,於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大月氏遇見僧人攝摩騰、竺法蘭,邀請他們來漢地傳播佛教。兩人接受邀請,用白馬馱著佛像和經卷,隨蔡愔一行來到洛陽。漢明帝對他們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專門為之建立佛寺,命名「白馬寺」 。白馬寺便是我國漢地最早的佛寺。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內地的又一種說法。這一說法在古代佛教徒中流傳最為廣泛。

總之,大約早在兩漢交替之際,即公元1世紀前後,印度佛教已開始通過西域地區,逐漸傳入中國內地。

佛教傳入中國之時,宮廷里和社會上正流行著黃老之學 和各種宗教迷信、神仙方術。因此,佛教的教義很容易被理解為「清虛無為」,與黃老之學沒有矛盾衝突;釋迦牟尼佛則被時人視為大神;而佛教的齋懺儀式則被看做漢人的祠堂祭祖活動。漢桓帝曾在宮中鑄黃金佛像,與老子的像並立供奉,以祈求長壽多福。楚王劉英也將佛依附於黃老,一起予以祭祀。而佛教為了宣傳的需要,也往往迎合神仙方術之士,兼采占驗、治病、預卜吉凶等手法。

佛教是外來宗教,它在中國的傳播,是與佛經的譯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印度的佛經只有譯成漢文才能為漢人閱讀和接受。為此,自白馬馱經以後,初期來華的僧人都十分重視譯經事業。正式見於史籍記載的最初佛經翻譯,大約在公元2世紀東漢桓帝、靈帝之世。這時的佛經翻譯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個系統:一是以安世高為代表翻譯的小乘經典,如《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大小《十二門經》等;二是以支讖〔 趁〕為代表翻譯的大乘經典,如《道行般若經》、《般舟三昧經》、《首楞嚴三昧經》等。

曹魏建都洛陽,它的佛教是東漢佛教的延續。曹魏中期,來自中印度的僧人曇訶迦羅在洛陽譯出大眾部戒律的節選本,並請印度和西域僧人擔任戒師授戒。從此,漢地開始按照佛教戒律的規定授戒度僧,結束了過去只出家(剪除頭髮,齋供祭祀)而不受戒的歷史。潁川人朱士行成為嚴格意義上的漢地第一位佛教僧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