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字的起源與書籍的產生 第二節 文字的起源與形成

圖畫是漢字的前身,是遠古人們交流思想的一種新的工具。據考古學家們考證,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經能夠在他們居住洞穴的牆壁上畫畫。有些畫畫得還很逼真,使人一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例如要約同打獵,就畫出一頭鹿或一頭牛和一個手持弓箭的人,作為信息公布出去,這樣就達到了交流思想、約同狩獵的目的了。所以有人把這種圖畫就稱為圖畫文字。起初,這些畫要畫得很複雜、很細緻、很逼真,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懂。待到人們對某些畫所代表的意義都熟悉了,畫的結構和筆劃就開始簡化。即用簡單的幾筆勾勒一個大致的輪廓就行了,於是圖畫開始向符號演變。比如一頭牛,有的勾勒全形,有的只畫一頭兩角。就是畫全身,所取的角度與側重也不完全相同。這表明,從圖畫演進到符號,再從符號演化為文字,又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

1987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五版,報道在河南省舞陽縣城北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出距今約8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號。這些契刻符號,刻在隨葬於墓中的龜甲、骨器和石器上。比以往發現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劃符號和山東大汶口陶器上的文字年代要早一兩千年。其中個別契刻符號的形體,與河南安陽殷墟甲骨上的某些字很近似。這說明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漢字可能已由圖畫演變為符號了。

1988年12月25日《北京晚報》第八版,摘登了《陝西日報》的一篇報道,稱中國考古學者日前在西安的國際性考古學術會議上說,漢字出現於龍山文化時代的晚期,即黃帝時代及夏代初期,並向出席會議的中、美、英、日、蘇、法、加拿大、德國和香港的同行們展示了10餘枚刻劃獸骨、骨器的拓片和幻燈片。這些形體小如蠅頭,筆畫細若蚊足,刀法古拙,字跡清晰的符號和原始文字,其形體結構很多與殷墟甲骨上的文字近似。這說明在5000年以前,中國的漢字已經由圖畫經契刻符號演化而生了。到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字,則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漢字了。

關於漢字的出現與形成,古人有種種說法。有的說是聖人造的;有的說是伏羲氏始畫八卦,造書契;而《荀子》、《呂氏春秋》、《韓非子》等,就都說是倉頡造字了。把造字的功勞歸於某個人,這肯定不符合歷史事實。文字一定是古代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而由某些人或某個人加以整理、規範和統一,則是完全可能的。《荀子·解蔽篇》中說:「古之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這是說古來喜好文字的人很多,為什麼都沒能傳下來,而唯獨倉頡的字單單能夠流傳開來呢?其原因就是倉頡對紛繁不一的文字,做了整理和統一的工作。這個說法比較客觀,比較符合事實,因而是比較可信的。

到公元前9世紀的周宣王時,對文字又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整理,結果產生出了「籀書」,也稱為「古文」,又稱為「大篆」。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滅了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統治,在全國範圍內統一文字、度量衡,實現了所謂「書同文,車同軌」的局面。這次文字整理和統一的工作,是由秦始皇的左丞相李斯主持進行的。整理的方針是以秦國通行的字體為標準,對周宣王時定型的籀文大篆加以簡化和統一。整理出來的文字稱為「篆書」、「秦篆」或「小篆」。與此同時,為了更便於書寫,適應各級政府及軍隊公文往來的需要,又在小篆的基礎上加以改革。字體改圓為方,筆畫刪繁就簡,這就又產生了「隸書」。到了漢代,隸書變成了通行的文字,小篆也就慢慢退出了通行文字的歷史舞台。到公元前1世紀西漢元帝時,史游又作草書,稱為「章草」。後來劉德升又創造了「行書」。三國時鐘繇〔you由〕又創造了「楷書」,從而奠定了漢字的基本形體。直到今天,楷書仍然是規範的通行字。

當然,文字的產生,並不意味著馬上就產生書籍,但書籍則是由文字構成的。所以《尚書》偽孔《序》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可見只有有了文字,書籍才可能賴此而產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