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書籍與書籍史 第一節 什麼是書籍?

關於什麼是書籍,在現代人的觀念里幾乎都有清晰的形象,似乎不存在什麼問題。但要是叫起真兒來,這「書籍」一詞的形成與演變,還真需要做個簡單的交待。

書籍在古代亦稱為典籍、載籍。《孟子·告子下》說:「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東漢趙岐給這句話作注,說是「謂先祖常籍法度之文也。」也就是登錄有關法度方面的文字。《尚書》偽孔《序》則說:「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這裡的「典籍」便與「書籍」是同義語了。

《史記·伯夷列傳》謂:「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藝。」《後漢書·班固傳》說班固「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這裡的「載籍」顯然也是「書籍」的同義語。然「書籍」二字連讀發展為一個詞,其起源似乎比「典籍」、「載籍」還要更晚一些。

東漢時有個著名的文字學家,名叫許慎。他有一部著名的文字學著作,叫《說文解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相傳黃帝時有位史官叫倉頡,他最初創造了文字。而這文字當中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依類象形,叫作文;一類是形聲相益,叫作字。將文字著附在一定形式的材料上,就叫作書。可見古人關於書的概念,是凡有文字者都可稱為書。

關於「籍」,《玉篇》一書引用《尚書》偽孔《序》的疏文,說「籍」是借的意思,就是借用竹簡以文字記錄政事,帶有登錄、記載的意義,所以叫作籍。這和「書」的概念沒有多大區別,所以後人便將兩字相連,形成了「書籍」這個名詞。

《後漢書》記載東漢時馬融於永初四年(公元110年)當上了校書郎,奉命在東觀典校秘書。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寫了一篇《廣成頌》。他在這篇頌文的小序里,自己謙稱螻蟻,不勝區區,職在「書籍」。這大概是關於「書籍」一詞最早的記載。

《三國志·魏志·王粲傳》記載蔡文姬的父親蔡邕〔yong擁〕,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深受朝廷敬重。他家經常是車馬盈門,高朋滿坐。一次他正在歡宴賓客,忽然聽說王粲已來到門外,慌得他倒穿著鞋就出來迎接。等接進門來之後,眾人一看,不過是一位矮小瘦弱的年幼書生,都感到驚奇。蔡邕看透了眾人的心思,就對大家說,王粲是名門之後,有特殊的才學,我不如他,我家的「書籍」、「文章」都應當讓給他。以示自己甘拜下風。這大概是「書籍」一詞的次早記載。可見東漢後期「書籍」一詞的概念,已和現在差不多了。比起前邊所說的「凡有文字者都可稱為書籍」的時代,顯然是大大地前進了。因此,關於「書籍」的概念應該有兩個:一個是文字記錄性質的檔案材料,可以叫作初期書籍;一個是以傳播知識、介紹經驗、闡述思想、宣揚主張等為目的,經過編製或創作,用文字書寫、刻、印在一定形式材料上的著作物,這可以叫作正規書籍。這些都說明,書籍有自身發展的歷史,書籍的概念也有個演變的過程。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