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高原奇葩——大同雲岡石窟

山西高原北部,有一個著名的煤都大同市,市西有一處享有世聲譽的藝術室庫,即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坐落在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武周川峽谷北岸的斷崖上。它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分成東、中、西三區,共45個。此外還有許多小型洞窟,共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1萬餘尊。其中的大窟如曇曜五窟和各組雙窟多建成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公元460年)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之間。小窟龕的開鑿則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六年(公元525年)。唐朝和遼代僅有個別石窟的開鑿和修理,但遼代在此則建有10座大寺。清代以來,雲岡石窟鮮為人知。直到20世紀初,才有中國著名學者陳垣、葉恭綽,日本人常槃大定等加以報道,引起人們的注意。雲岡石窟是中國中原北方地區開鑿年代較早,又是以北魏石窟群為主體的石窟,因此,它對周圍各地區石窟有很大影響。與龍門石窟、敦煌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窟」。

雲岡石窟最早開鑿於北魏中期,具體開造年代,一說為北魏文成帝興安二年(公元453年),一說為文成帝初年(公元452年)。為什麼北魏王要在此鑿窟呢?首先,自北魏道武帝天興元年(公元398年)到文成帝元年,平城作為北魏都城已達半個世紀,具有一定規模;其次,武周山地當舊京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境內)與新都平城之間往來的交通要道,從拓跋嗣明元帝(公元409—423年)開始,這裡又成為皇室行幸祈福之地;再次,因佛教在平城已有相當發展。而佛教僧人又要求佛教徒禮拜皇帝,聲稱皇帝為當今如來,拜天子乃是拜佛,故興佛有利於皇帝統治;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滅北涼,遷涼州(今甘肅武威)僧徒3000多人和吏民三萬戶於平城,造成了「象教(即佛教)彌增」的局面;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行毀佛令,而文成帝即位後於興安元年(公元452年),又下令恢複佛法,令造石像如帝身。興光元年(公元454年)又下令於五級大寺為北魏太祖以下五帝(即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帝)鑄釋迦立像五尊,佛教更加發展。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召涼州名僧曇曜至平城,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又任其為沙門統(官名),尊以為師。這些情況都為雲岡石窟的開鑿創造了條件,使雲岡變成北魏都城附近新的佛教聖地。

雲岡石窟在北魏時期按開鑿先後,可分為三批。第一批為文成帝初期,曇曜開鑿的五窟。曇曜於京西武周山開鑿五窟,各刻造佛像一尊。曇曜開五窟處於雲岡石窟群的中部,平面皆作馬蹄形,穹窿形頂,大體上系摹仿印度橢圓形的草廬式。窟中主像形體高大,以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佛為主,佔據窟中主要位置。從其造像特點,還可以看到印度犍陀羅藝術的某些影響。五窟據其特點可分為二組。現編18—20窟為一組,開鑿時間最早,主像均為三世佛。其中19窟是這一組的中心窟,主像高達16.8米,左右二佛分處窟外東、西耳洞中。20窟主像高13.7米,身著質料厚重、衣紋凸起的服裝,反映了犍陀羅(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和阿富汗東部一帶)造像和中亞牧區服飾的特點,為雲岡石窟的代表作,可惜前壁坍塌,造像露天。現編16—17窟為第二組。17窟主像亦為三世佛,正中為交腳彌勒菩薩。16窟主像為單一的釋迦立像。這五個石窟的佛像,據說即為太祖以下五帝各鑿的一尊佛像。

第二批,開鑿於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公元465—494年)的時期。這一時期所開之窟,即現在的中區及東區的一部分石窟,與前期比較,形制、題材都有不同,呈現一種清秀雍容、雕飾奇麗的新風格。主要石窟有五組,其中四組為雙窟,一組為三窟。這個時期石窟平面多為方形,有前、後室,可分為佛殿窟和塔廟窟兩個類別。塔廟窟中立有塔柱。壁面雕刻多呈上下重層的布局。造像題材多樣,大像減少,開始出現世俗供養人行列。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前後,出現褒衣博帶式佛裝,這是和孝文帝實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服制改革相一致的。這一時期石窟中最早開鑿的為第七、第八組雙窟,大約完成於孝文帝初期。在這組石窟中又最早出現著佛裝交腳彌勒、護法諸天神和大型供養人等雕像。第九、第十組雙窟,可能是太和八年至十三年(公元484—489年)為孝文帝所建石窟。這組雙窟中又出現了仿漢族木結構窟檐、屋形龕等中原傳統建築形式的雕刻。這一時期石窟的特點反映了雲岡石窟乃至北方石窟中國化的進程已經開始。

第三批,開鑿於遷都洛陽以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494—524年),主要石窟多分布在20窟以西。這時期多為不成組的中小石窟,補刻小龕較普遍,洞窟內部日趨方整。佛像面容清瘦,長頸,削肩,被稱之「秀骨清像」。佛裝全為褒衣博帶式。這時期窟龕有四種類型,即塔廟窟、千佛龕、四壁三龕式中小窟、四壁重龕式中小窟。這時雲岡造像藝術更臻成熟,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石窟龕數量增多、中小石窟成為主體的情況反映了北魏晚期佛教的泛濫。

唐代以後,雲岡石窟中值得一記的,是遼代對雲岡各窟的大規模修建。據《金碑》記載:遼代在興宗耶律宗真和道宗耶律洪基時期(公元1031—1100年),曾在雲岡石窟大興土木,主要是建造通樂、靈岩、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大寺。根據考古發掘的材料證明,遼代修建十大寺的方位,約當現編號的1—20窟前。同時在第13窟南壁佛龕上發現的銘記表明,遼代曾修過大小佛像1876尊,這說明遼代統治者對佛教是重視的。

使我們感到痛心的是,大同雲岡石窟同敦煌莫高窟一樣,一些佛像也被盜竊,據不完全統計,被盜佛像共達1400多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