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不畏水火的經書——石經

我們經常讀書,所看的書一般都是紙印的,很少讀過石頭的書。可是,這種石頭的書,在古代卻很多,而且很重要。不僅儒家有,佛教、道教也有。由於在石頭上刻書困難,所刻的內容,往往都是經典著作,所刻經典,金石學上一般都稱之為石經。

我國古代刻寫大部頭經典,以儒家為最早。儒家大宗刻經有七種,即《熹平石經》、《正始石經》、《開成石經》、《蜀石經》、《北宋石經》、《南宋石經》、《清石經》等。單種的以《石台孝經》最為典型。宗教石經以珍藏在北京西南房山區的《房山石經》為最大,刻寫時間亦最長。

據有關文獻記載,我國最早的石經刻於西漢平帝劉衎(公元1—5年)時,據說是王莽命令甄豐將書摹刻於石,內容有《易經》、《書經》、《詩經》、《春秋左氏傳》等,但目前尚未見到過實物。現在發現的最早實物為《熹平石經》。《熹平石經》又稱「漢石經」,刻於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故名。當時學者蔡邕等人認為漢代儒經離孔子整理的經典時間已長,錯誤較多,不便使用,故上奏刊定。漢靈帝採納了他們的建議,故召集諸儒訂正五種經書的文字,並將訂正後的內容,刻在石上,豎於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太學內,作為儒生學習的標準範本。《熹平石經》的內容,有五經、六經、七經諸說,但據《隋書·經籍志》的記載和後來出土實物說明,實刻七經,即《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左氏傳》、《公羊傳》、《論語》。約有碑64塊,20萬字左右,刻完立於太學後,觀摩學習者甚多,每日去觀看的人乘的車就有千餘輛,填滿了街衢。可惜,現已毀佚,只有少許殘石存留。

《正始石經》,又稱《魏石經》,刻於三國曹魏齊王正始年間(公元240—249年),故名。所刻文字為古文、篆書、隸書三體,所以一般人又稱之為「三體石經」。《正始石經》,只刻了《尚書》、《春秋左氏傳》中的部分文字。該經也已毀佚,只存殘石。

《開成石經》又稱《唐石經》,始刻於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刻畢於開成二年(公元837年),故名。內容有《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等儒家的12種經典,刻石227塊,共163卷,65萬多字。經成,立於長安務本坊國子監太學講經堂兩廊。後因明朝地震,略有殘損,現存西安碑林博物館。

《蜀石經》,刻於後蜀孟昶廣政元年(公元938年),又稱《廣政石經》、《後蜀石經》。包括《孝經》、《論語》、《爾雅》、《周易》、《毛詩》、《尚書》、《儀禮》、《禮記》、《周禮》、《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孟子》、《古文尚書》、《石經考異》等15種。過去刻經只刻經文,這次刻經是經文和注文同刻,共計120多萬字,從而保存了大量有價值的史料。經成,立於成都府學石經堂。現佚。

《北宋石經》,始刻於北宋仁宗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畢工於嘉祐元年(公元1061年),故又稱《嘉祐石經》。經文用篆書、真書二種書法刻成,故又稱「二體石經」。包括《周易》、《尚書》、《毛詩》、《周禮》、《禮記》、《春秋左氏傳》、《論語》、《孝經》、《孟子》等九經。經成,置汴京(開封)太學。今佚。

《南宋石經》,刻於南宋紹興十二年(公元1143年),又稱《高宗御書石經》。刻有《周易》、《毛詩》、《尚書》、《論語》、《孟子》等五經。刻成,立於臨安(今杭州)太學首善閣及大成殿三禮堂廊廡,約200石,現存86碑。

《清石經》,始刻於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畢工於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又稱《乾隆石經》。刻有《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等13種經,加上乾隆五十六年上諭和六十年(公元1795年)和珅表,共為190石,刻成,立於北京太學(國子監)兩廡。現保存完好,已移至國子監與孔廟之間稱做「軟」的地方,供人們參觀。

佛教刻經有摩崖刻經、碑刻佛經、經幢刻經等幾類。始刻於南北朝,盛行於唐、遼、金。摩崖刻經可以《安岳卧佛院刻經》為代表;碑刻佛經則以《房山石經》為代表。安岳卧佛院,地處四川中部,境內山石奇秀,歷代均有摩崖留世,是川中地區時代較早、內容豐富、數量集中的佛教石刻之鄉。卧佛院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至宋時共雕像1600多尊,唐代刻經洞15個,還有已開鑿完洞窟而尚未刻經或未開鑿完工的洞共40個。刻經洞在卧佛溝兩邊的山崖上,或上下重疊,或左右相連。其中洞壁已刻滿佛經的15個洞,經文多刻在洞內左、中、右三面,洞門石壁門框上也刻有三處,刻經總面積達151.25平方米,40餘萬字。字體楷書、行書都有。內容除46號洞左壁刻的經目序和經目外,主要是《大般涅槃經》,其次是《妙法蓮華經》、《佛名經》、《大方便佛報恩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此處刻經由於保存比較完整,數量較多,經文與造像並存,同時還有若干題記可供研究,因此史料價值較高,對四川佛教史的研究有重要價值。

道教刻經,主要為單種經刻石,始於唐代景龍二年(公元708年)所刻之《龍興觀道德經碑》。共有黃帝《陰符經》、老子《道德經》,以及《常清凈經》、《消災護命經》、《生天得道經》、《北方真武經》、《升玄經》、《洞玄經》等10餘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