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衰落 第十七節 洋務運動和中國近代科學技術

18世紀末、19世紀初,當西方列強已對中國虎視眈眈、欲加吞噬的時候,清朝政府卻還在以天朝上國自居,頑固地堅持閉關政策。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國派使者來華,要求通商和互派使節,被以「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加以拒絕,並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對增加貿易的要求,也被說成是「於定例之外多有陳乞,大乖仰體天朝加惠遠人,撫育四夷之道」(《乾隆敕諭》)。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英國再次要求通商貿易,仍被拒絕,並說:「天朝不寶遠物,凡爾國奇巧之器,亦不視為珍異」,「嗣後毋庸遣使遠來,徒煩跋涉,但能傾心效順,不必歲時來朝始稱向化」(《嘉慶敕諭》)。其愚昧無知,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但是,歷史是無情的。西方列強的槍炮終於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使妄自尊大的清統治者迷夢破滅。歷史向人們展示了落後就要挨打,愚昧就要受欺凌的真理。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中國的落後,並主張學習西方的長處,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魏源。他著《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這時期出現一批研究和翻譯西學的科學家,最著名的有李善蘭,他與傳教士合作,翻譯出版了六部關於數學、天文學、力學和植物學的著作。他不僅續徐光啟、利瑪竇未竟之業,補譯了《幾何原本》後九卷,還系統介紹了哥白尼日心地動學說,而且第一次把牛頓力學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以及西方近代植物學介紹入中國。在翻譯過程中,他創造了一大批科學名詞,如代數、函數、微分、積分、合力、分力、細胞等等,不少沿用至今,並為日本所採用。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特別是「借師助剿」,藉助西方列強軍力剿滅太平天國後,清政府更認識到洋槍洋炮「足以摧堅破壘」(《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二五卷),「將來師夷智以造炮製船,尤可期永遠之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十五卷)。為了維護風雨飄搖中的政權,清政府開始興辦「洋務」,即發起人們所稱的「洋務運動」。

所謂「洋務」,除對外交涉外,主要是練新軍,購置洋槍洋炮和兵船戰艦,同時興辦一批工廠、礦山,修鐵路,辦電報,辦學堂等。在興辦「洋務」的熱潮當中,西方的科學技術,從新式織布機到原動機械蒸汽機,從各種工作母機到新式的轉爐和平爐鍊鋼,以及輪船、火車、電報等交通、通訊工具,都相繼引進中國。同時,還在北京、上海、天津、福州、廣州等地開設了一批翻譯館和學堂,翻譯出版了不少近代科技書籍,開始有了近代科技教育。著名的翻譯出版機構有:京師同文館,內設「天文算學館」,聘任李善蘭任總教習;上海、廣州的「廣方言館」;上海的江南製造局翻譯館。一些傳教士也在中國開辦學堂和譯書館。這些翻譯館和學堂,都對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以及中國近代科學技術事業的創立,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其中突出的有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的化學家徐壽和數學家華蘅〔heng橫〕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