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衰落 第十節 利瑪竇與近代科學的傳入

16世紀,歐洲的科學革命開創了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新局勢,並引起了歐洲社會的重大變革,與沉悶的中國社會和學風形成鮮明的反差。隨著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東來,以及傳教士的來華,近代科學技術亦開始衝擊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科學技術。

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六年(公元1553—1557年),葡萄牙人入據澳門,澳門成為耶穌會在東方活動的重要據點。最早進入中國內地的傳教士是利瑪竇(Matteo Ricci,公元1552—1610年)。

利瑪竇,字西泰,號清泰、西江、大西域山人、利山人、西泰子,義大利人,耶穌會會士,1582年到澳門,先後在肇慶、韶關、南昌、南京傳教,1601年定居北京,直至去世。為了在中國立足,他學漢語,習華俗,著儒服,並按中國士子的習慣起中國名號。同時,他利用傳播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知識階層擴大影響,成為在中國傳播近代科學技術的第一人。著名的科學家瞿太素、徐光啟、李之藻都曾向他學習,受到他很深的影響。

經由利瑪竇介紹而傳入中國的近代科學,主要有數學、天文學和地理學等幾個方面。

瞿太素是向利瑪竇學習近代科學的第一個中國學者,先後學習了同文演算法,渾蓋圖說,歐幾里得幾何學。他或用中國古代算經的術語,或用自己新創的術語,把學到的數學知識譯成漢文,在朋友中傳閱。他翻譯了《幾何原本》第一冊,但沒有刊刻。後來,利瑪竇和徐光啟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前六卷,於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刊行,為最早在華出版的系統介紹歐幾里得幾何學的著作。同時及其後刊行的數學著作還有:利氏和徐氏合編的《測量法義》,介紹測量高深廣遠的方法;利氏與李之藻合譯的《同文算指》,介紹實用算術方法。

天文學方面,由利瑪竇教授,經李之藻筆述的著作,有《渾蓋通憲圖說》、《經天該》、《乾坤體義》等,較為系統地介紹了西方的天文學知識,內容包括日月蝕的原理,七曜與地球體積的比較,西方所測知的恆星,以及用天體數學解釋中國傳統的天文學說周髀、渾天、蓋天學說。他來華時帶進,以及在華期間製作的天文儀器有渾天儀、天球儀、地球儀、簡平儀、象限儀、紀限儀、日晷〔gui鬼〕和望遠鏡等。利用展示和演示這些儀器,使西方的天文知識為更多人士所注意。

地理學方面,利瑪竇帶來的世界地圖,打開了中國人的眼界,看到了整個世界的縮影。關於大地球形說、地圖投影、五帶劃分、南北極、赤道、海陸分布、五大洲劃分、各地名山大川,以及各國的國名和地名等新的地理知識,亦隨之傳入了中國。利瑪竇還應肇慶知府王泮的要求,繪製了中國居於正中的世界地圖,取名《山海輿地全圖》,並標以中文,成為用中文印刷的第一張世界地圖。從萬曆十二年至三十六年(公元1584—1608年),這幅圖刻印或摹繪達12次,圖名亦稱《山海輿地圖》、《輿地全圖》、《萬國圖志》、《坤輿萬國全圖》、《兩儀玄覽圖》等。

此外,利瑪竇帶進的自鳴鐘,亦令中國人感到驚異。當時即有人開始學習和仿製,開中國鐘錶工業之先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