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衰落 第五節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李時珍(公元1518—1593年)字東璧,晚年號瀕湖山人,湖北省蘄〔qi奇〕州(今屬蘄春縣)人。他出生於醫學世家,又自幼體弱多病,因此從小就立志學醫。13歲時順應父親的心愿參加科舉考試,中了秀才,但在以後多次應試未能中舉後,他便放棄了科舉道路,專心於醫藥學的研究,很快便以醫術高超而聞名於世。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他應召到北京太醫院任職,一年後辭歸。又曾到當時的楚王府任過醫官。這兩處的經歷,使他有機會接觸和閱讀大量的醫藥學典籍,收集豐富的資料。辭官之後,他返歸故里,在雨湖北岸構築新居,題名「紅花園」。 自此,他一面行醫,一面著述。

李時珍的醫學造詣很深,是一位出色的醫學家。從基礎理論到臨床醫學,他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在脈學方面,李時珍繼承正統的脈學,博採歷代各家之長,對經義大加發揮,並著《瀕湖脈學》、《脈訣考證》。

在經絡學說方面,李時珍重新釐定了奇經八脈的循行途徑,揭示了這八條經脈病機辨證的基本情況及規律,著《奇經八脈考》,使其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

在臟腑學說方面,李時珍對三焦、命門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三焦是人體元氣的別使,而命門是三焦的本原,一個是物質之實體,一個是無形之功用。著有《命門考》、《命門三焦客難》(後佚)。同時,他還提出了「腦為元神之府」,在中國首次認識到人腦主宰精神。

在臨證醫學上,李時珍有不少發明,著有《瀕湖醫案》、《瀕湖集簡方》等方書醫案。

李時珍又是一位傑出的藥物學家,並以不朽名著《本草綱目》而舉世聞名。

在臨證實踐中,李時珍發現以往的本草著作中存在著許多錯誤和混亂,於是決心重新編纂一部全面系統的本草著作。自1552年至1578年,前後花了26年的時間,三易其稿,終於完成了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的編纂工作。

《本草綱目》全書計52卷,收有藥物1892種,方劑110960個,計有文字190多萬字,附有藥物形態圖1160幅。在編纂過程中,李時珍系統地總結了前人的藥物學成就,參考了800餘種文獻資料。同時,他還親身進行調查、考察、研究,在所收入的藥物中,有347種是他通過自己的搜集增補的。書中更訂正了許多前人記述的錯訛。可以說,《本草綱目》傾注了李時珍畢生的心血。它集中國傳統醫藥之大成,是中國傳統醫藥學的總結性著作。

在分類學上,《本草綱目》突破了傳統本草學的分類方法,開始了一個新的綱目分類體系。全書分為16部,60類,以部為綱,以類為目。其中,植物葯分草、谷、菜、果、木五部,草部下分山草、芳草、隰〔xi習〕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雜草等類,谷部下分麻麥稻、稷粟、菽豆、造釀等類,菜部下分葷辛、柔滑、蓏〔luo裸〕菜、水菜、芝栭〔er耳〕等類,果部下分五果、山果、夷果、味果、蓏、水果等類,木部下分香木、喬木、灌木、寓木、苞木、雜木等類。動物葯分蟲、鱗、介、禽、獸五部,虫部下分卵生、化生、濕生類,鱗部下分龍、蛇、魚、無鱗魚類,介部下分龜鱉、蚌蛤類,禽部下分水禽、原禽、山禽類,獸部下分畜、獸、鼠、寓怪類,還有人部。礦物葯分水、火、土、金、玉、石等部。綱目分明,有條不紊。這一系統的分類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方法。

在編著中,李時珍還創立了統一的編寫體例,每種藥物的記述中,分為釋名、集解、辨疑、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項目。這一體例,為中國古代藥物學著作中最完備的格式。

除藥物學方面的內容外,《本草綱目》的記述中,還有不少關於化學、地質、天文學等方面的內容,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