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發展 第十四節 奇巧固護的趙州橋

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明了建橋技術,歷史上的橋樑主要有兩大類,一是拱橋,一是梁橋。

橋洞呈半圓型或圓弧形的橋樑,叫拱橋。拱橋至遲在漢代就已經出現,漢代的畫像磚上就刻有一些拱橋的圖形。

趙州橋本名安濟橋,趙州橋是它的俗稱。趙州橋於隋文帝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開始興建,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建成。它橫跨趙州(今河北趙縣)城南的洨〔xiao淆〕河上,全長50.82米,拱券凈跨37.37米,橋面寬九米,是一座單孔坦拱式拱橋,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橋。它是由著名工匠李春設計和主持建造的。李春在拱橋建造工藝方面,進行了兩項重大的革新。

第一項是首創坦拱式拱橋。以前的拱橋,都建在河道狹窄的地方,採用半圓形拱形式。洨河兩岸地勢坦平,水面又較寬,如採用半圓拱,橋面最高處要高出地面一二十米,形成陡坡,車輛無法通行,人馬行走也很困難。李春把半圓拱改為圓弧拱,拱圈矢高只有7.23米,與拱跨度比約為1:5,成為坦拱橋,方便了人馬車輛的通行。

第二項是首創敞肩拱。以前拱橋的兩肩都是實肩,李春在橋肩處各建兩個小拱,使成敞肩拱結構。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橋形。敞肩拱結構可減少主拱橋承重變形,提高橋樑的承載力和穩定性,同時又節省材料,減輕橋身的重量及其對橋基的壓力,汛期還可起分泄洪水的作用。

為了增加橋樑的穩固性,在橋台和橋腳的聯接處、主橋上、拱石間以及拱背上,都用鐵件聯結加固,拱石間又灌注了生鐵(這種工藝叫「冶金固隙」),使全橋構成一個整體。

趙州橋結構合理,外型秀麗,有著「奇巧固護,甲於天下」(隆慶《趙州志·安濟橋》)之美稱。它建成之後,成為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南通東都洛陽的交通要衝。「坦平箭直千人過,驛使馳驅萬國通」(隆慶《趙州志》引宋·杜德源《安濟橋詩》),正是其真切的寫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