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發展 第十三節 造船技術成就

歷史上,中國的造船技術取得過一系列重大的成就,曾經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並對近現代的造船技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商代,我國已經開始製造木板船。但是初期的船很小,為了增載入重量,擴大甲板以上的上層建築,於是發明了並船為舫,即把兩隻或兩隻以上的船體並連在一起。用兩隻船構成的舫,在秦漢時代是重要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直至南北朝時還是常用的船隻,它可視為現代雙體客貨船的遠祖。舫在必要時還可分解成單體船,以適應於狹窄河道或提高行駛速度。

櫓是我國的一項獨特發明。傳說魯班看到魚兒在水中搖動尾巴前進,因而削木為櫓,反映了這項發明可能是受到魚兒搖尾的啟示而創造的。搖櫓可連續划水,故提高了功效,而划槳是間斷性的,離開水面時做的是無用功。而且櫓巧妙地利用槓桿原理,搖動省力,連婦女和兒童都能操縱。在古代世界中,櫓可算是最先進的推進工具。18世紀末,歐洲就是在櫓的啟迪下,開始研製螺旋推進器的。

舵是中國古代在造船技術方面的又一項重大發明。它出現於漢代,唐宋時期有了重大的改進,出現了垂直舵和平衡舵。平衡舵在歐洲直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才開始採用,至今仍是船舶設計中降低轉舵力矩的一個重要措施。

唐宋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時期的中國船舶以結構堅固、穩定性高、抗沉性強而著稱於世。不但中國商人出海乘的是中國船,連阿拉伯商人也都乘坐中國船,進行中國、印度、阿拉伯之間的海上貿易。這個時期中國船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船艙中用隔艙板分隔成一個個的艙區,在福建泉州灣出土的宋代海船就有13個艙區。這一結構,不但便於貨物的裝卸和管理,而且由於船艙被分隔開,一兩個船艙破損進水,並不太影響船體的整體浮力,大大提高了抗沉性和安全性。同時,由於隔艙板與船殼板緊密釘合,增加了船體的橫向強度,起到了加固船體的作用。18世紀末,歐洲引進了中國的這一造船設計工藝。至今,各國的船舶製造都採用著這種結構。

車船是唐宋時期的另一重要發明,是現代輪船的始祖。它最初出現於唐代,是由李皋設計製造的。它有兩個輪槳,每側一個,用腳踩踏,帶動輪槳轉動,使船行駛,速度很快,史書稱其「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舊唐書·李皋傳》)。宋代車船得到很大的發展,輪槳增多,有四輪、六輪、八輪、20輪以至32輪之多。1161年宋金「采石磯之戰」中,宋軍就是使用車船戰勝金兵的。當時車船在長江上迴轉如飛,令金兵驚駭不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