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發展 第六節 長安城和大運河

大家都知道,西安是中外聞名的故都,但它之所以聞名主要應歸功於隋唐時代的營建。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統一全國後,仍以西漢的首都長安為國都。但漢長安城距當時已有近800年,顯得狹小,破舊又混亂,不適應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因此,第二年隋文帝便下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龍首山南平原上興建新都城。新城是由隋代著名建築學家宇文愷設計並主持建造的。整個城市設計合理、規整,布局東西對稱,里坊區劃分明,體現了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和建設的高超水平。全城面積84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而且,其建設速度也創造了世界史上的奇蹟。它於公元582年7月開始興建,583年4月即遷入使用,前後只花了九個月的時間,速度之快令人震驚。據推測,工程動用人工200萬人以上,人力、物力的組織和管理也是極其了不起的。隋代稱新都城為大興城,唐代改名長安城,並對宮城進行擴建。可惜的是,在唐末的戰亂中,長安城被燒毀。後來明代重建的長安城,只有隋唐時的1/7。

隋代的另一項特大工程是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工程共分三期完成。第一期工程於公元605年進行,西起東都洛陽西苑,引洛水、谷水入黃河,又引黃河水入淮河,到達山陽(今江蘇淮安),再疏浚戰國時吳國開鑿的邗〔han含〕溝到達江都(今江蘇揚州),把淮河水引入長江,命名通濟渠。第二期工程於公元608年進行,在洛陽附近的板渚引沁水南通黃河,又引黃河水北流,到達涿郡(今北京),稱永濟渠。第三期工程於公元610年進行,從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到達餘杭(今浙江杭州),溝通長江和錢塘江,叫江南河。大運河全長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後來元代定都北京後,進行了運河改道工程,形成京杭大運河。大運河在歷史上對於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曾發揮重大的作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