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發展 第五節 「千峰翠色」話名瓷

在世界文明史上,瓷器與絲綢一樣,也是中國的一項帶有鮮明民族色彩的獨特貢獻。

瓷器的出現經歷過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在商周時期的燒陶過程中,就燒制出類似後世瓷器特徵的器物來,現人們一般稱之為原始瓷器。而瓷器的有意識大量生產,則是從公元1世紀時的東漢時代開始的。

瓷器的特點是坯胎以白色高嶺土(也叫瓷土)為原料,表面施有玻璃質釉,在1200℃左右的高溫下燒成,成品的吸水率低,質地堅硬細緻,敲擊有清脆的音響。瓷器顏色主要由釉里所含的金屬元素決定。青瓷的釉里含有鐵元素,在還原焰里燒制,而生成氧化亞鐵。氧化亞鐵的含量在0.8%~5%時,瓷釉呈青綠色,顏色由淡到濃,如超過5%,則顏色成暗褐色,甚至黑色。白瓷是單純的石灰釉,要求坯料和釉中鐵的含量越少越好。而紅色的瓷器是由膠態單質銅的呈色作用引起的,青花瓷釉中則含有鈷元素。

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到了唐宋時期,我國的制瓷技術已達到相當精熟的程度。這時期的瓷器主要分為青瓷和白瓷兩大類,出現了一批著名的瓷窯。

青瓷以越窯為代表。越州(今浙江紹興一帶)青瓷質地細膩,明澈如水,瑩潤似玉。陸龜蒙的「九州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孟效的「越甌〔ou歐〕荷葉空」;韓偓的「越犀玉液發茶香」等詩句,生動地描繪了越州青瓷的色澤和質地之精良。

白瓷,唐時以邢窯為代表,宋以後以景德鎮窯為代表。邢州(今河北邢台一帶)白瓷的胎和釉都很潔白,質地細潤,似銀類雪,和越州青瓷齊名。唐時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很精良,胎薄而堅緻,色白聲清。杜甫有詩讚頌說:「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景德鎮被譽為瓷都,宋元明清時一直是瓷器的重要生產中心,至今仍聞名世界。宋元時它除生產白瓷外,還生產其他的多種瓷器。那時瓷器的裝飾有劃花、繡花(用針刺)、錐花、堆花、釉里紅、青花等。明清時則由此發展出鬥彩、五彩、粉彩、琺琅彩等色彩繽紛艷麗的瓷器。福建的德化窯以生產建白著名,特別是明代的象牙白佛像,至今被舉世視為珍品。

瓷器是唐宋以降我國出口的大宗商品之一,現在世界許多國家都出土或珍藏有我國的古瓷。因此,有人也把我國的對外交通渠道(特別是海道)稱為陶瓷之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