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發展 第四節 絲綢與絲綢之路

絲綢亦是中國的一項偉大發明。在古代的傳說中,有黃帝正妃西陵氏的女兒嫘〔lei雷〕祖的故事,說她把野蠶家養馴化,又教人們怎樣養蠶,從此才開始養蠶繅絲,織造縑帛。這反映了中國很早就已進行絲織生產。現發現的最早絲織品是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一段絲帶和一小塊絹片,在河姆渡遺址中也發現有養蠶和絲織品的跡象。華貴而舒適的絲綢,受到了權貴們的重視。中國很早就能織造精美的絲綢。馬王堆漢墓所出土的絲織品,其高超的工藝至今仍為人們所讚歎。到了唐宋時期,絲織工藝已經達到嫻熟精湛的程度。絲織品的花色品種和數量都比以前有顯著增加。

唐代絲織工藝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緯錦和花紗的大量生產。所謂緯錦是指以緯線顯花的錦織物,它與以經線顯花的錦相比,受織機的限制小,而且增強了織物的色彩,豐富了織物紋樣的內容。花紗是在紗底上印染花紋而成。

宋代除了繼承和發展以往的絲織物外,還以緙〔ke客〕絲馳名。緙絲又稱刻絲,是我國獨特的工藝製品。其特點是把繪畫或書法藝術移植到絲織品上,既保持了原作的形象和風格,又具有絲織物纖細精巧的特色。織成之後,繪畫、書法猶如是在絲織品上刻鏤而成,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中國的絲織品很早就傳至國外,並以此聞名於世界。歷史上有不少國家把中國稱作絲國。在歐洲曾發現公元前5世紀以前的絲綢,表明那時中國的絲綢已進入歐洲。古代埃及和羅馬都把中國的絲綢看作「光輝奪目,人巧幾竭」的珍品。古羅馬的凱撒大帝曾經穿過一件中國絲袍到劇場看戲,引起全場轟動,被看作是絕代的豪華。公元前後,由於絲綢的大量輸入,曾引起羅馬貨幣大量外流,羅馬帝國的當權者提比利烏斯曾試圖禁止羅馬人穿用絲綢織品,但未能成功。漢時,伊朗人和阿拉伯人為了壟斷絲綢的貿易,甚至想方設法阻撓中國與羅馬帝國的直接交往。

由於在中外交通中,絲綢的貿易佔了很大的份量,所以現在一般都把中外交通的通道,包括陸路和海路,稱為絲綢之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