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發展 第三節 火藥和火藥武器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進入太上老君的煉丹房,把五個葫蘆里的「九轉金丹」全部吃掉,後來被抓,放進八卦爐燒煉的故事,大家都已非常熟悉。這個神話故事雖然是文學家編造出來的,但卻是有歷史事實作素材的。至遲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在尋覓長生不老葯,秦始皇派徐福帶領童男童女出海,也是為了求長生不老葯,漢武帝更是招致方士進行煉丹活動。從此,煉丹風氣便在上層社會中盛行。道教創立後,有一部分道士專門從事煉丹,企圖煉製「九轉還丹」(也就是「九轉金丹」),希望人吃了可以脫胎換骨,長生不老,得道成仙。煉丹家的目的當然是不可能實現的,但他們在把各種礦物、金屬以及植物作為藥物,混在一起燒煉的過程中,卻發現了物質的變化,進而認識到物質變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同時,他們煉出了許多化學藥物,積累了大量的化學知識。關於火藥的知識,就是由煉丹家首先積累起來的。

火藥,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至遲在唐中葉時(公元9世紀)煉丹家就已經認識到,把硫磺、硝和炭混在一起加熱,會發生爆燃,引起火災,燒傷人的手面,燒毀房屋。因此,以硫磺、硝、炭為主要成分配成的葯,就叫火藥。火藥引入醫學,便成為醫藥,用作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的藥物。火藥引入軍事,便成為火器,在軍事科學技術方面引起了重大的變革。

大約在10世紀初的唐代末年,火藥開始在戰爭中使用。唐哀宗天祐年間(公元904—907年),有人在戰爭中使用了火箭、火炮。火箭是把火藥縛在箭頭附近,點燃後用弓射出;火炮是把火藥捆紮成包,點燃後用拋石機拋射。五代時,除火箭、火炮外,還製成了火球、火蒺藜等。初期的火藥武器,爆炸性能不佳,主要是用來縱火。

宋代是火藥武器的重要發展時期,其成就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是爆炸性能增強。北宋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成書於1044年)中,記載有三個火藥配方,其中硝、硫、炭三者的比例分別為60%:30%:10%;61.54%:30.77%:69%;74%:26% ,接近後世黑火藥的比例 。《武經總要》中還記載有一種「霹靂火球」,點燃後聲如霹靂,這是製造爆炸性火藥武器的開端。隨著硝、硫提煉精度和加工工藝的提高,火藥的爆炸性能也不斷增強。據《金史》記載,公元1232年,元兵攻打金南京(今河南開封)時,金兵曾使用一種叫「震天雷」的武器,「火藥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10%:16%;德國為75%:10%:15%。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迸無跡,甲鐵皆透」,可見爆炸威力之強。

一是管形火器的出現。這是軍事史和兵器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表明人們已在更高層次了解了火藥的性能,能夠更加有效地控制和操縱烈性火藥。最先出現的管形火器是火槍,是公元1232年發明的。它用巨竹製成,用以噴射火焰。公元1259年,又發明了突火槍,也是用巨竹製成,內安子窠,點燃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宋史》卷一九七,一步為五尺)。這是後世火炮的原始形式。到了宋末或元代,管形火器已改用銅或鐵製造,大型的叫火銃,小型的可拿在手上的叫手銃,已經具備近現代槍炮的雛型。

在十二三世紀時,火藥及火藥武器經海上中外交通和陸上蒙古兵西征,先後傳入伊朗、阿拉伯和歐洲,並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攻破封建城堡的有力武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