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發展 第二節 指南針與航海

利用磁鐵的指極性製造指南儀器,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在先秦的典籍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韓非子·有度篇》)的記載,「端朝夕」也就是正四方。在王充《論衡·是應篇》中,更記有「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司南之杓」是用天然磁鐵琢磨成杓狀,「地」是一種標有24個方位的地盤,「柢」就是杓柄,也就是把杓狀磁鐵放在地盤上,它的柄會指向南方。但是,天然磁鐵琢磨不易,且會失磁,故未能推廣使用。

大約在唐末或宋初,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出了指南針。指南針最初是由風水先生髮明的,他們用鐵針摩擦磁鐵,使其磁化,而成指南針。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最初的指南針有四種裝置方式,即水浮法,把磁針橫貫燈芯草,讓它浮在水面;放在碗唇上;放在指甲上;用絲線拴在磁針中心,懸掛起來。當時,人們已經發現了地球的磁偏角。後來的指南針裝置法,一般是在地盤(古時又叫羅盤或羅經盤)中心挖一圓洞,內盛水,放進橫貫燈芯草的磁針,就成為水羅盤。明末之前,普遍使用的都是這種水羅盤。

指南針的最大業績,是它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在海上活動,山東大黑山島發現的母氏社會遺址,反映了先民們在六七千年前就開始了海島生活。秦始皇時,徐福帶數千童男童女東渡日本,開創了大規模遠航的先河。漢唐時,我國的商船已活躍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上,與東北亞、東南亞、南亞、西南亞以至非洲東海岸的眾多國家有著頻繁的海上交通關係。在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之前,海上遠航是靠觀測日月星辰來辨別方向的。如果遇到陰雨天氣,茫茫的大海之中水天一色,只好隨波逐流,聽天由命了,迷失方向的事故是經常發生的。指南針的出現,為航海者提供了可靠的全天候導航手段。我國大約在11世紀末開始把指南針應用於航海。

指南針在航海中的應用,引起了航海技術的重大變革,開創了一個人類航海的新紀元。李約瑟博士說,這是「航海技術方面的巨大改革」,它把「原始的航海時代推至終點」,「預示計量航海時代的來臨」。我國宋元時期航海事業的高度發達,明初的鄭和下西洋,以及歐洲人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都與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密切相關。

中國的指南針大約在12世紀下半葉由海道傳至阿拉伯,再傳入歐洲。同時可能也由陸路傳到中亞地區,再傳至歐洲。歐洲人在應用過程中對指南針裝置進行了改進,發明了有固定支點的旱羅盤,有如我們現在常用的一樣。旱羅盤在16世紀下半葉時回傳中國,從而逐步取代了水羅盤。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