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形成 第十四節 元氣學說

除前面敘述的陰陽五行學說外,對傳統科學影響較大的自然觀中,還有元氣學說。

元氣學說起源於戰國時期,首先是有人提出了物質性的「氣」作為天地萬物的起源,接著荀子發展了氣的學說,認為水、火、植物、動物和人都是由氣組成,不過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而已。到了東漢,王充(公元27—約97年)繼承和發展了這一關於氣的學說,使元氣學說系統化和理論化。王充關於元氣學說的論述,記載在他的著作《論衡》一書中。

王充說,「天地,含氣之自然也」(《論衡·談天》),「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論衡·自然》)。也就是說,元氣是宇宙之本源,天地萬物都是由元氣自然而然地構成的,而且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也都是由元氣的聚合離散引起的。由此,王充否定了有意志的天的存在,並進而否定鬼神迷信。從元氣學說出發,王充試圖解釋各種自然現象。例如,關於雲雨的形成問題,王充說這是由於地氣上蒸,遇冷「凍凝」而成,「初出為雲,雲繁為雨」。他還指出,雲、霧、露、霜、雨、雪等現象,都是氣中的水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表現形式。關於雷電的成因,王充提出是由「太陽之激氣」同雲雨一類的陰氣,「分爭激射」而引起的。對於人的生死變化,王充認為這也是氣的作用的結果。他說:「陰陽之氣,凝而為人,年終壽盡,死還為氣」(《論衡·論死》)。這些解釋,在現在看來是有很多不科學的地方,但在當時卻是一種很了不起的科學見解。

元氣學說對後世有很深的影響,歷代都有人繼承和發展這一學說,使之成為歷史上一種重要的科學理論和科學思想。但是,在歷史上這一學說一直停留在思辨性認識的階段,而不能使之深化,提高成真正的科學理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