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形成 第十一節 「巧思絕世」的機械製造家馬鈞

馬鈞字德衡,三國曹魏時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人。他一生刻苦好學,對於機械製造有著特別濃厚的興趣,專心致志地埋頭鑽研,終於成為一代卓越的機械發明家。他一生的創造發明很多,其中著名的有如下幾種:

改進織機。我國很早就利用織機織造提花織物。大約從春秋戰國到秦漢,逐步形成出一種多綜多躡的腳踏織機。「綜」是控制經線的機件,可使織機上的經線一開一合,上下運動,以便穿梭;「躡」是踏具。漢宣帝時(公元前73一前48年),織機的綜、躡數各達120個,東漢時則降為各50或60個。這麼多的綜、躡,操作非常複雜,生產效率很低。為了簡化操作,提高生產率,馬鈞對織機作了重大的改進。他把躡數大幅度減少,製成了12躡、50綜和12躡、60綜的織機。這不但使操作大大簡化,生產率提高,而且由於工藝要求降低,提高了織機的性能,織出的織物的花紋圖案更加精美。

製造指南車。指南車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大機械發明。傳說在上古時期有兩個部落,一個姓姜,首領是神農氏炎帝;一個姓姬,首領是黃帝。另又有一個九黎部落,首領叫蚩尤,常侵襲姜姓和姬姓部落。在一次蚩尤與神農的戰鬥中,神農因迷失方向而戰敗。於是神農向黃帝求援,黃帝便造了指南車,與神農共同抵禦蚩尤。因有指南車指引方向,終於大敗九黎部落,生擒蚩尤。還有一個傳說,說周公時,居住在東南亞的越裳氏派使者晉見周成王,歸國時周公為了讓使者不致迷路,便造了一輛指南車送給他們。

傳說當然不能代替史實,指南車什麼時候由什麼人發明?現還無法知道。一次馬鈞在朝會上聽到有人議論指南車只是史書的虛構,根本就不存在。他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古時曾有過指南車,只是已經失傳了,只要肯研究,把指南車重新製造出來並不難。認為沒有指南車的人便譏笑他,說:「先生名鈞,字德衡。鈞是器物的模型,衡是用來確定物品輕重的。難道沒有輕重的標準就可以作模型嗎?」馬鈞不善辭令,沒有反唇相譏,只是說:「僅用語言爭論沒什麼用處,不如做做試驗才能有個結果。」於是,馬鈞研製成指南車。這是一種由車子和一個木人構成的指向機械,車中裝有可自動離合的齒輪傳動裝置,並與木人相連,木人有一隻手指向前方。不管車輛朝什麼方向行走,在自動離合齒輪裝置的作用下,木人的手都指向南方。

創製龍骨水車。馬鈞居住在魏都洛陽,一次他看到有一片地,可以闢作園圃,但因地勢較高,灌溉困難,他便製造了一種新式的引水工具翻車(即龍骨水車),「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可連續提水,「其巧百倍於常」(《三國志·方技傳·馬鈞傳》),運轉輕便省力,兒童都可操作,效率比其他提水工具高得多。

製造水轉百戲。當時有人送魏明帝一種木製玩具,上面有各種戲劇的人物和禽獸造型,形態優美,製作精緻,但卻是固定不動的。魏明帝便令馬鈞進行改造。馬鈞用木頭做了一個大輪,以水為動力推動輪運轉,再利用齒輪裝置與戲中的人物、禽獸相連,使其活動,成為「變化萬端」的水轉百戲。

此外,馬鈞還改進過連弩(一種可以連續發射的弩弓)和發石車(一種發射石塊的武器)。

馬鈞的這些創造發明,即使是用現代的眼光來看也是了不起的,何況是在1700多年前。當時有人用「巧思絕世」來評價他,可說是再確切不過了。

在中國古代,與指南車並稱的另一種機械發明是記里鼓車。它發明於漢代,這是一種利用減速齒輪系統,帶動車上木人而報告車行里程的機械。每當車行一里或10里時,木人就會擊鼓,由擊鼓的次數就可以了解已行走了多少路程。它與指南車一起,體現了我國古代機械技術的輝煌成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