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形成 第二節 西漢古紙和蔡倫造紙

過去人們一般都認為,紙是蔡倫發明的。其主要依據是《後漢書·蔡倫傳》中說的:「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但是,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如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nao鬧〕漢代烽燧亭故址出土有一張古紙,同時出土的有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的木簡,表明古紙是西漢遺物;1957年在西安灞橋發現一疊古紙,年代在公元前118年前;1973年在甘肅居延發現兩團古紙,年代約在公元前73—前149年;1979年在甘肅敦煌馬圈灣發現古紙五件八片,為公元23年以前的遺物;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發現一張古紙,上面繪有天水一帶的地形圖,是公元前2世紀時西漢早期的遺物等,改變了人們的認識。這些出土的古紙都是麻紙,表明我國至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就已經以麻作原料製作紙張了,從而把我國的造紙史向前推進了200多年。

蔡倫作為紙的發明者的歷史地位雖然被否定了,但是他在造紙技術上的豐功偉績卻不應也不可能被抹殺。在蔡倫之前,紙張都很粗糙,麻纖維搗得不夠爛,纖維在成紙時分布不均勻,因此不便於書寫,大都只是用來包裝物品,雖偶有用於書寫,但在文化的傳播上還沒發揮積極作用。而蔡倫所造的紙品質大為提高,成為價廉質優的書寫材料,深受人們的歡迎,因而很快大量生產,使造紙術迅速普及,紙張「自是莫不從用」。而且蔡倫首先發明了用樹皮造紙的方法,大大地擴展了造紙原料的來源。因蔡倫於公元114年被封為龍亭侯,故他主持製造的紙張被稱為「蔡侯紙」。

造紙的工藝過程大致為:漚泡原料,即把要造紙的植物纖維放在水中浸泡,使其脫膠;打漿,即把植物纖維切碎,搗爛,使其帚化,在打漿之前一般加石灰水並加溫促爛;撈紙,即用簾床撈取紙漿,使紙漿均勻分布在簾床上,成為濕紙;風乾,取下濕紙,讓其自然風乾,後來發展為烘乾,即成紙張。

自從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提高了紙張質量以後,紙張便逐步地代替了我國原先使用的竹木簡和縑帛,成為我國歷史上主要的書寫材料。自漢以後,我國的造紙技術不斷地改進和發展,造紙原料的範圍擴展到藤、竹、稻草等,紙張的品質也逐步提高,並出現了蠟箋、冷金、錯金、羅紋、泥金銀加繪、砑花等一大批名貴的工藝紙。

紙張不但在中國引發了一場書寫材料的革命,而且隨著中外的文化交流,先後取代了埃及的紙草,印度的樹葉,以及歐洲的羊皮,引起了世界性的書寫材料變革。中國的這一偉大發明,對於世界文明的發展和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貢獻是難以估量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