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奠基 第七節 規矩與準繩

現在,「規矩」一詞常用來表示一定的標準、法則或習慣,形容一個人的行為端正,合乎標準或常理;「準繩」一詞則用來比喻言論、行動等所依據的原則或標準。其實最初規矩、準繩乃是三種畫圖、測量和檢驗的工具。「規」就是圓規,「矩」就是直角曲尺,準繩就是一根繩子。傳說中,規是伏羲發明的,矩是女媧發明的,也有說規、矩、準繩都是巧工垂髮明的。在大禹治水的傳說中,說他左手持準繩,右手執規、矩,進行地形測量,才完成了治水使命。

中國古代幾何學雖然沒有形成像古希臘那樣的歐幾里得幾何學體系,但對幾何圖形,尤其是圓、方、直等,很早就有所認識。這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器形,建築遺址輪廓,以及夏商周時期的大量青銅器器形中,都可以看到。規矩、準繩也大致是伴隨著這些幾何形狀而出現的,並成為木工、陶工、車工製作中常用的畫形、測量工具。傳說夏代的車正(管理造車的官員)奚仲在造車時,方圓曲直都符合規矩、準繩的標準,因此他所造的車結構合理,堅固耐用,行走快捷。《考工記》中在記述檢驗車輪是否合格時,要求用規校準輪子是否正圓,用矩檢驗輪面是否平正,用準繩測量輻條是否平直。直至今天,一些木工匠人在製作木器時還應用著這三種工具。

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春秋戰國時對一些幾何圖形的認識已開始上升到理性階段。在當時的著作《墨經》中,有圓是「一中同長」、方是四邊相等並相互間垂直、三點共線為直、兩線間的對應點的距離都相等即為平行,以及線由點組成,面由線組成,體由面組成等的定義。遺憾的是,這種理性幾何學的萌芽在後世沒能得到很好地繼承和發展,而是被務實潮流所掩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