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代的毛紡織 第二節 毛纖維的初加工技術

由於不同品種綿羊的生活習性以及各個地區的氣候條件、飼養條件的差異,從綿羊身上採集下來的羊毛,往往因夾雜著各種各樣的雜質而絞纏在一起,不能直接用於紡紗。初加工的目的就是去除這些雜質,開松羊毛,使其成為適合紡紗或加工成其他製品的狀態。我國古代,羊毛初加工包括采毛、凈毛、彈毛三部分。

采毛是指毛纖維的收集。凈毛是指去除原毛上所附油脂和雜質。彈毛是將洗凈、晒乾的羊毛,用弓弦彈松成分離鬆散狀態的單纖維,以供紡紗。羊毛經過這三道初加工後,即可用來紡織。

采毛最初用什麼方法,古代文獻上沒有記載,可能直接從屠宰後的羊皮上收集。直到南北朝《齊民要術》中才出現剪毛方法的記載,說明在此之前就已經有了鉸毛技術。《齊民要術》說:綿羊每年可鉸三次毛,春天在羊將脫去冬毛時,剪第一次,五月天漸熱,羊將再次脫毛時,剪第二次,八月初胡葈〔xi徙〕子未成時,剪第三次。每次鉸完之後把羊放在河水中洗凈,並強調指出第三次鉸一定在八月初以前,否則「白露已降,寒氣侵人,洗(羊)即不益。胡葈子成熟鉸者,匪直著毛難治,又歲稍晚,比至寒時,毛長不足,令羊瘦損」。寒冷的漠北地區,每年只能剪兩次,即八月那次不能鉸,否則對羊過冬不利。這種方法和現代採取的方法基本相同,說明古人對羊的生活習性已相當了解,掌握了何時剪毛對羊的生長影響最小的規律。

山羊絨的採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扌芻)〔CHOU抽〕絨,一種是拔絨。所謂(扌芻)絨,是用細密的竹篦梳子從山羊身上將已脫或將脫的較粗的絨梳下。所謂拔絨,是用手指甲從羊身上拔下較細的山羊絨。據《天工開物》介紹,這兩種方法均出自西北地區,直到唐代傳入中原。拔絨生產效率極低,每人窮一日之力,拔取所得,打成的線只得一錢重,費半年的工夫拔取,才夠織作匹帛之料。若(扌芻)絨打線,每日所得,多拔絨數倍。

凈毛是指去除原毛上所附油脂和雜質。凈毛質量直接影響彈毛和紡紗工序。古代究竟用什麼方法凈毛,文獻記載幾乎沒有,從《大元氈罽工物記》所載織造毛織物所用原料里常出現弱酸鹽和石灰來分析,可能是用酸性或鹼性溶液洗滌。

彈毛是將洗凈、晒乾的羊毛,用弓弦彈松成分離鬆散狀態的單纖維,並去除部分雜質。古代傳統的彈毛弓形狀和彈棉弓相似,只是因羊毛纖維比棉纖維長,單纖維強力和彈力也比棉纖維大,彈毛弓的尺寸可能要比彈棉弓相應大一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