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古代的毛紡織 第一節 毛類纖維的品種與分布

我國古代用於紡織的毛纖維原料有羊毛、山羊絨、駱駝絨毛、氂牛毛、兔毛和飛禽羽毛等多種,其中羊毛始終為主要毛纖維原料,使用量最多,像氈、毯、褐、罽〔ji冀〕等古代主要毛紡織品大多是以羊毛纖維製成的。

(1)羊毛 我國古代飼養的羊有綿羊和山羊兩種,綿羊的毛質好,其纖維具有許多良好的紡織性能,如良好的彈性、保暖性、柔軟性、質地堅牢、光澤柔和,特別是其表層的鱗片發育較好,適於捲曲,頗富紡織價值。我國古代綿羊的主要品種有蒙古種、西藏種及哈薩克種。蒙古種原產於蒙古高原,後廣佈於內蒙、東北、華北、西北等地,是我國飼養數量最多的一個品種。西藏種原產西藏高原,後廣佈於西藏、青海、甘肅、四川等地。哈薩克種廣佈於新疆、甘肅、青海等地。由於各個地區的自然條件、牧養條件不同,在各地又有許多亞種出現。不同品種、不同產地的綿羊的毛質量差異很大。西藏種、哈薩克種羊的毛在細度、長度、強度、彈性等方面都比較好,可織制精細毛織物,蒙古原種羊的毛比較粗硬,可織比較粗厚的織物和毛毯,特別是地毯。而江南、秦晉、同州等地的吳羊、湖羊、夏羊、同羊,雖同屬蒙古羊種,但經所在地的長期飼養培育,其羊毛質量和西藏種相近。

(2)山羊絨 山羊毛的紡織價值不高,但在長毛底下的絨毛卻是不可多得的紡織原料。我國山羊的飼養和山羊絨的利用是從新疆經河西走廊逐步發展到中原各地的。據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一種叫作矞艻〔yule預勒〕的羊,唐代末年自西域傳來。這種羊外毛不很長,內毛卻很柔軟,可用來織絨毛細布。陝西人稱它為「山羊」,以區別於綿羊。這種羊從西域傳到甘肅臨洮,現在蘭州最多,所以絨毛細布都來自蘭州,又叫蘭絨。西部少數民族叫它孤古絨,這是一種十分高級的毛織物。

(3)氂牛毛 古人稱氂牛為「犛〔li離〕牛」,氂牛毛織物為「犛罽」。我國利用氂牛毛紡織的歷史較早,1957年在青海都蘭縣諾木洪發現的一處相當於周代早期的遺址中,曾出土過一批毛織物,所用纖維經切片鑒定,可以分辨出裡面有氂牛毛,這說明當時青海地區已開始利用氂牛毛充當紡織原料。另據記載,聚居游牧於甘肅西南、四川西部、青海、西藏等地的西羌人,居住用的帳篷都是「織犛牛尾」或「羖〔gu股〕羊毛」(山羊)的(《魏書·宕昌傳》)。

(4)駝毛絨 我國的駱駝多產於蒙古、新疆、青海、甘肅等地,因而古代這些地區利用駝毛絨紡織較其他地區為多。漢以前,由於採集分離駝絨技術不過關,紡出的駝毛絨紗質量不高,一般多用來和羊毛混織,如在新疆吐魯番阿拉溝地區戰國墓葬群以及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諾因烏拉東漢墓中發現的含駝毛絨織物,皆為駝毛絨和羊毛的混織物。到了漢以後,採集分離技術有了進步,純駝毛絨織品才逐漸多起來。唐代時甘肅、內蒙等地還曾將純駝毛絨製成的褐、氈作為地方特產進獻給朝廷。

(5)兔毛 據記載,隋唐時期安徽、江蘇一帶普遍利用兔毛紡織,叫作兔褐,其兔毛織品也曾作為地方特產,大量上貢給朝廷(《唐書·地理志》)。另據記載,唐代安徽宣城一帶地區用兔毛製成的兔毛褐,與錦、綺同等珍貴,很有特點,是當地的著名產品,有的商人為了獲得高利潤,還用蠶絲仿製。

(6)羽毛 《紅樓夢》中「勇晴雯病補孔雀裘」的故事膾炙人口,使我們對孔雀毛織物並不陌生。其實我國古代自南北朝以後一直將飛禽羽毛用於紡織,所選用羽毛也不只是局限於孔雀毛。據《南齊書·文惠太子傳》記載說:太子使織工「織孔雀毛為裘,光彩金翠,過於雉〔zhi智〕頭遠矣。」說明南齊時不僅用孔雀毛織作,也用雉頭毛(野雞)織作。又據《新唐書·五行志》和其他有關記載說:安樂公主使人合百鳥毛織成「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的百鳥毛裙,貴臣富室見了後爭相仿效,以致使「江嶺奇禽異獸毛羽采之殆盡」,說明唐代還曾用過許多種鳥毛織作。這種百鳥毛裙的織作工藝是極值得注意的,它是利用不同的紗線捻向以及不同顏色的羽毛,在不同光強照射下形成不同反射光的原理製成。這種織造法是唐代紡織技術的一大發明,為當時世界紡織工藝中所僅見。

北京定陵博物館保存有一件明代緙絲龍袍和一批明代緙絲殘片,其中龍袍上的部分花紋線和緙絲上的部分顯花緯線,都是用孔雀羽毛織捻的。北京故宮博物院保存的清乾隆皇帝的一件刺繡龍袍,胸部龍紋的底色部分也是用孔雀毛纖維捻成的紗線盤旋而成的。這些現存文物是我國古代利用飛禽羽毛進行紡織的實物佐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