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代的葛、麻紡織 第一節 麻類纖維的品種與分布

我國葛、麻纖維品種很多,古代應用於衣著日用方面的有葛、大麻、苧麻、苘〔qing傾〕麻等。其中大麻和苧麻的原產地是我國,它們在國外分別享有「漢麻」和「中國草」的盛名。

葛 葛,也稱葛藤和葛麻,是一種屬於豆科的藤本植物,其長可達八米,多生長於丘陵地區的坡地或疏林之中。經加工分離的葛纖維,是我國古代最早用來紡織的大宗原料之一。古時習慣把織作精細的葛布稱為絺〔chi痴〕,粗糙的葛布稱為綌〔xi戲〕,絺之細者稱為縐。葛纖維的吸濕散熱性較好,特別適宜作夏服材料,在古書中傳說的遠古時代,有堯「冬日麑〔mi迷〕裘,夏日葛衣」的記載,杜甫詩中亦有「焉知南鄰客,九月猶絺綌」之句。

春秋戰國時期,是葛生產的黃金時期,當時葛的人工栽培在我國已很普及,高質量的葛織物不僅各地都有生產,產量亦很驚人。據記載,越王勾踐敗於吳國後,一次獻給吳王的葛布就達10萬匹。隋唐以後,絲麻的紡織技術和生產能力有了顯著提高,葛藤卻因其單纖維較短,不適於精加工逐漸被麻取代,它的生產便局限於一些偏僻山區了。

麻 麻,俗稱大麻,又名火麻和線麻,是屬於桑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約1—3米,雌雄異株。雄株麻莖細長,韌皮纖維產量多,質佳而早熟。雌株麻莖粗壯,韌皮纖維產量低,成熟較晚。兩者纖維皆可供紡織,麻子可食。我國人工種植大麻和用其纖維紡織大約始於新石器時代,而普及於商周之時。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人民就對大麻雌雄異株的現象以及雌雄纖維的紡織性能有了較深的認識,稱其雄株為「枲」或「牡麻」,雌株為「苴」〔ju居〕或「子麻」。常用枲麻織較細的布,用苴麻織較粗的布。

苧麻 苧麻,因為可供紡織,所以苧字也可寫成紵,是我國特有的屬於蕁麻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產於溫暖而雨量充足的南方各省。苧麻纖維細長堅韌,平滑而有絲光,吸濕散熱以及上染牢度均佳,是商周以來中原地區除蠶絲外的主要紡織原料。由於苧麻吸濕散熱快的優良性能是棉花所不及,因此即使在棉花普及後,苧麻在南方仍普遍種植。苧麻纖維織成的布,有質輕、涼爽、挺括、不粘身、透氣性好等特點,是深受人們歡迎的夏季衣著用料。

苘麻 苘麻屬於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地區很廣,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均可生長,其纖維短而粗,紡紗性能遠不如大麻和苧麻。春秋以前,多用它作為喪服或下層勞動者的服裝用料。秦漢以後,用之製作衣著的逐漸減少,但仍比較廣泛地用以製作繩索和雨披等物。據元王禎《農書》說:「(苘麻)可織作毯被及作汲綆〔geng耿〕、牛索,或作牛衣、雨衣、草履等具。農家歲歲不可無者。」說明後世對苘麻的需求量依然是很大的。

蕉麻 包括芭蕉和苷〔gan甘〕蕉。苷蕉就是可食用的香蕉,它和芭蕉均屬芭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但同科不同種。古代有些地區常用這兩種植物的莖皮纖維作紡織材料,織成的布叫蕉布。此布質地極輕,白居易有:「蕉葉題詩詠,蕉絲著服輕」的詩句。宋應星有:「取芭蕉皮析緝為之,輕細之甚」的讚歎。唐宋期間,廣東、廣西、福建所產蕉布非常有名,常作為貢品獻給朝廷。

我國上古無棉花,古時稱為「布」的,主要是指上面說的麻類織物,所以《小爾雅》有:「麻、紵、葛曰布」之說。由於布是庶民日常服用的布料,與廣大人民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把庶民亦稱為「布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