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代的絲綢 第四節 古代主要的絲綢品種

絲織物種類很多,由於織造工藝不同,各個種類有不同的結構和特點。古代絲織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幾大種類有紗、綺、絹、錦、羅、綢、緞等10多類,而每一大類中又有許多品種。

紗 紗是最早出現的絲織物品種之一。古代的紗根據其本身組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表面有均勻分布的方孔,經緯密度很小的平紋薄形絲織物,唐以前叫方孔紗。一種是和羅同屬於紗羅組織,以兩根經線為一組(一地經,一絞經)起絞而成的,密度較小的織物。紗在南北朝以前都是素織,後來花織逐漸增多,宋以後益為繁盛。由於紗薄而疏,透氣性好,古時應用較廣,是各個時期夏服的流行用料。紗織物的名貴品種很多,如輕容紗、吳紗、三法紗、暗花紗等。宋代亳州所出輕容紗,在全國最為有名,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形容它「舉之若無,載以為衣,真若煙霧」。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過一件表長128厘米,通袖長190厘米,重49克,用極細長絲織成的平紋素紗禪衣。此件薄若蟬翼的紗衣,織作之精細,令人驚嘆,是古代紗織物中的珍品。

羅 羅是質地輕薄,經紗互相絞纏後呈網狀孔的絲織物。商代出土的羅織物殘片,證明中國在3000年前已開始生產羅。秦漢以後,羅織物日臻精美,成為流行織物。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綾紋花羅,織造方法極為複雜,反映了漢代羅織物織造技術的水平。唐代羅多為花羅,如貢品中的單絲羅、瓜子羅、孔雀羅、寶花羅等。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白地綠花羅,織製得極為精緻,是唐代花羅中的精品。到了宋代,羅織物更是盛極一時,需求量大增。僅僅是潤州(鎮江)官方設置的「紗羅務」,每年生產的貢羅就達10萬匹以上。此外,成都的大花羅,蜀州的春羅、單絲羅、婺〔wu務〕州的暗花羅、含春羅、紅邊貢羅和東陽花羅,越州的越羅,都精美異常,在全國享有盛名。

羅織物的組織結構較為奇特,它不是靠互相平行的經紗,通過經緯交織來形成組織。而是靠互不平行的地經和絞經,有規律地絞轉後與緯線交織在一起,形成網紋狀組織和外觀。從織物表面看也沒有縱橫的條紋。古代的羅織物分為通體扭絞(圖1)和不通體扭絞(圖2)兩大類,前者多半用四根經線為一組織造,沒有筘〔kou扣〕路。後者多半用二根經線為一組織造,顯現筘路(詳見羅織機)。由於通體扭絞的羅織造時不用筘,工藝較複雜,產量也較低,明清以後逐漸消失。不通體扭絞的羅卻因織作方法比較簡便,生產效率較高,售價便宜而在明代以後大為流行。

緞 緞是指地紋全部或大部採用緞紋組織的絲織物。緞紋組織是在斜紋組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組織特點是相鄰兩根經紗或緯紗上的單獨組織點均勻分布,且不相連續。因單獨組織點常被相鄰經紗或緯紗的浮長線所遮蓋,所以織物表面平滑勻整,富有光澤,花紋具有較強的立體感,最適宜織造複雜顏色的紋樣。緞紋組織的這些特點與多彩的織錦技術相結合,成為絲織品中最華麗的「錦緞」。宋朝張元晏對一件緞制服裝作有生動描述:「雀鳥紋價重,龜甲畫樣新,纖華不讓於齊紈,輕楚能均於魯縞,掩新蒲之秀色,奪寒兔之秋毫。」很能反映緞織物的特點和它的可貴之處。

根據出土文物來看,緞起源於唐代,唐以後發展成為和羅、錦、綾、紗等織物並列的絲織物一大類。宋元以後,緞類織物日趨普及,不僅有五枚緞和各種變則緞紋,八枚緞也開始被大量應用。這時期的著名品種有透背緞、捻金番緞、銷金彩緞、暗花緞、妝花緞、閃光緞等幾十種。緞織物最初也叫紵絲,後來才改稱為緞,北京明定陵出土的紵絲,就是做工、質地均極講究的五枚緞絲織物。

綺 綺是指平紋地起斜紋花的提花織物。綺的斜紋顯花組織有兩種:一種是由提花經絲浮線形成斜紋組織。另一種則是在原斜紋組織的兩根經斜紋浮線之間隔一根平紋經線,即是在花部組織上形成一根經斜紋組織點和另一根經平紋組織點的排列分布,也可以說是斜紋和平紋的混合組織(圖3)。早期綺的紋樣,據《釋名·釋采帛》記載:「綺,欹〔qi猗〕也,其文欹不順經緯之縱橫也,有杯文形似杯也,有長命,其彩色相間,皆橫終幅,此之謂也。」呈杯紋,菱形紋、方紋等幾何紋,如殷墟出土的菱形紋綺和回紋綺。「不順經緯之縱橫」表明花部的幾何紋採用斜紋組織。漢以後,綺的紋樣有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對鳥花卉紋綺,鳥獸葡萄紋綺等。從晉到宋,還時有將綺作為官服的規定,如《晉令》記載:「三品以下得服七彩綺,六品以下得服杯文綺。」

綾 綾是斜紋地起斜紋花的絲織物,是在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初期的綾常和綺混稱,從織物組織來看,兩者有其相似之處,但又並非完全一樣。相似的是綾、綺織品,表面都有斜紋花,質地都較輕薄。不同的是綺為經線顯花織物,綾為緯線顯花織物,綾比綺花、色變化多得多;再則綺織品表面顯類似緞織物的紋路,而綾織品表面則多半顯山形斜紋或正反斜紋,因而古書《釋名·釋采帛》有「綾,凌也,其紋望之如冰凌之理也」的說法。冰凌的紋理與山形斜紋相似,富有光澤,以它來形容綾的風格特點極為貼切。漢代的綾織物已十分精美,是當時價格最昂貴的絲織品之一。三國時,由於馬均改革簡化了綾織機,綾織物的產量開始大幅度提高,織出的紋樣也更加複雜。唐代是綾生產的高峰時期,統治者不僅在官營織染署中設有專門用來生產綾織物的「綾作」,還規定不同等級的官員服裝要用不同顏色、不同紋樣的綾來製作。唐代的綾織物品種見於文獻的有獨窠、雙絲、熟線、鳥頭、馬眼、魚口、蛇皮等名目,被白居易譽為「不似羅綃與紈綺」的「繚綾」更是名噪一時。絲綢之路沿路有很多唐綾出土,日本的正倉院和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珍品中也有唐綾。宋以後,綾除了用於服裝外,開始大量用於書畫、經卷的裝裱。

錦 錦是指用聯合組織或複雜組織織造的重經或重緯的多彩提花絲織物。錦字由「金」和「帛」組合而成,表明它是古代最貴重的織品。漢·劉熙在《釋名》中說:「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價如金,故惟尊者得服之。」意思是說織錦工藝複雜,費工多,其價值相當於黃金,只有貴人才能穿。錦的出現,對紡織機械、織物組織甚至整體紡織技術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織錦技術的高低,可反映各朝代或各地區的紡織技術水平。

採用重經組織,以經線起花的叫經錦。採用重緯組織以緯線起花的叫緯錦。戰國、西漢以前的錦均為經錦,這種錦是以兩組或兩組以上的經線和同一組緯線交織,經線多為二色或三色,一色一根作為一副(如顏色較多,也可使用牽色條的方法),緯線有交織緯和夾緯,夾緯把表經和里經分隔開,用織物正面經浮線顯花。1959年新疆民豐尼雅遺址發現的東漢「萬事如意錦」就是一種典型的經錦。南北朝以來,緯錦開始大量生產,逐漸取代了經錦。緯錦是用兩組緯線或兩組以上的緯線和同一組經線交織而成。經線有交織經和夾經,用織物的正面緯浮線顯花。1967年新疆阿斯塔那發現的在大紅色地上起各種禽鳥花卉和行雲圖案的唐代錦襪,就屬於這一種緯錦。織造時,經錦只用一把梭子;緯錦用梭較多,但它不改變經線和提綜程序,只改變緯線的顏色,就能織出花型相同顏色各異的圖案,因此可以說緯線顯花是提花技術的一大進步。古代錦的品種繁多,不勝枚舉,蜀錦、宋錦和雲錦是最著名的三大名錦。

緙〔ke客〕絲 緙絲在古代最初叫織成,後來因其表面花紋和地紋的連接處有明顯像刀刻一般的斷痕,自宋代起又叫刻絲、剋絲、克絲。它實際上是一種以蠶絲為經線,各色熟絲為緯線,用結織技術織作的一種高級顯花織物。緙絲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達官貴人祭祀天地和參加重要典禮的禮服就是用它為衣料製成的(《後漢書·輿服志》:「公侯九卿之下,(袞〔un滾〕服)皆為織成」)。晉以後緙絲織作技術有了較大進步,織品日臻精細,出現了一些以佛像、人物和各種物體作紋樣主題的織物。同時,它在織物中的地位也大為提高,除了皇帝的袞服逐漸地改用緙絲外,在其他需要織物顯示尊貴的地方也一律以緙絲充任。例如,南北朝和唐代的內府,在整理其收藏的王羲之、王獻之書法時,對於上品均用緙絲裝裱,較次的用錦裝裱(張懷瓘〔guan冠〕《二王書錄》)。至宋代,緙絲不僅在織作技術方面達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在製作原則上,也起了很大變化,即從單純製作服用的織物,發展為兼作專供欣賞的純藝術品。宋、元、明、清四代出現了許多具有熟練技術的緙絲名匠,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南宋的朱克柔、沈子番、吳煦,明代的朱良棟、吳圻等。他們都有不少傳世佳作,如朱克柔有《蓮塘乳鴨圖》、《山茶》、《牡丹》等,其作品特點是手法細膩,運絲流暢,配色柔和,暈渲效果好,立體感強。沈子番有《青碧山水》、《花鳥》、《山水》、《梅花寒鵲》,其作品特點是手法剛勁,花枝挺秀,色彩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