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類書 第四節 歷代都有哪些重要類書?

自曹魏《皇覽》開創了類書體例之後,歷代差不多都編類書,包括官修的和私人纂修的。現在按時代順序把重要的和至今常用的類書向大家介紹一下。有的類書今天已不易見到,但為勾畫出類書一個「史」的發展過程,讓大家對類書有一個清晰的輪廓,也追本溯源地加以敘述。

魏文帝曹丕(公元187—226年)詔命編《皇覽》之後,晉代幾乎沒有編類書;據記載,只有陸機曾編過《要覽》三卷,南宋以後已經失傳。南北朝時由於沿襲魏晉風尚,寫文章崇尚「駢四儷六」 地排偶,講究用典;於是為幫助記憶的不足,就抄集典故,排列偶句,以供隨時查檢。這種風氣,自然促進類書的發展。加上當時皇帝貴族多喜招攬文士,編輯書籍。所以,南北朝的幾個國家,步曹魏後塵,編輯了好幾部重要類書:先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時的《帝王集要》,是一部政事歷史的專門類書。到公元6世紀,類書遞相出現,南北競美。南朝梁有《壽光書苑》、《類苑》、《華林遍略》;北朝元魏有《科錄》270卷;到6世紀晚期又有北齊所編《修文殿御覽》問世。這些古類書雖然全都失傳,但還有選擇介紹的必要,因為它們屬於類書的「河源」。一些現存的古類書在編修時曾大量襲用它們,如《藝文類聚》襲用了《華林遍略》;《太平御覽》襲用了《修文殿御覽》。所以,縱然這片「河源」表面上乾枯,其潛流仍有留存。況且還可看到《皇覽》的輯佚本,而《修文殿御覽》或《華林遍略》在敦煌石室里已發現了殘卷。

a 類書的始祖——《皇覽》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建都洛陽,成了魏國的開國皇帝。同時他也是文學家,在文學創作和理論上都有成就。他不僅自己著述,還命令手下的儒臣王象、桓范、劉劭、韋誕、繆襲等人於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三月以後,開始纂集經傳,分門別類地編成一書,於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完成,稱為《皇覽》,意思是給皇帝看的。據記載,這書有40多個部類,每部又有數十篇,通合1000多篇,800多萬字。如果每篇為一卷,則有1000多卷。可惜《皇覽》因部頭大,在印刷術發明之前,依靠傳抄,想保存全部是不可能的,因而逐漸散失。到南朝梁代類書流行時,對《皇覽》有許多「抄合本」,就是節錄與合併的抄寫本,實際只存680卷。而到隋代,則已散失到只存120卷了。新、舊《唐書》的《藝文志》里都沒有記載,估計到隋末已散失殆盡。

到清代,輯佚之風盛行時,《皇覽》也有了兩個輯本,一個是清嘉慶時瀋陽孫馮翼輯得《逸禮》和《冢墓記》二篇和其他片段。這個輯本一卷刻入《問經堂叢書》,後亦收入《叢書集成》。二是道光年間黃奭輯本,刻入《漢學堂叢書》的《子史鉤沉》部分中,也是一卷。這兩個輯本使我們至今還能看到類書始祖《皇覽》的點滴狀況。

b 《類苑》 梁武帝蕭衍(公元464—549年)亦好文學,仿效魏文帝曹丕,在即位之初,就詔修類書。在天監元年(公元502年)開始命劉杳領修《壽光書苑》,是輯錄甲乙丙丁四部書資料而成。在《壽光書苑》將要完成時,另一部類書正著手編輯,那就是劉孝標正在為蕭衍的弟弟蕭秀編一部類書《類苑》。劉孝標就是著名的《世說新語》一書的注釋者。《世說新語》為古小說集,南朝宋劉義慶著;劉孝標很有才學,給這部書作注釋,為世人所重。但他對皇帝不會阿諛奉承,尤其他為蕭秀編類書使蕭衍很不滿。因《類苑》編得好,未及完成,才編了120卷,就已流行於世。《類苑》編得比《壽光書苑》好,因而蕭衍命諸學士再編《華林遍略》,要和《類苑》爭個高低。

c 《華林遍略》 《華林遍略》是蕭衍為要高於《類苑》而詔修的。據記載:劉孝標編《類苑》曾說:天下的事都在此書中,沒有一物遺漏。蕭衍不服,於是於天監十五年(公元516年)下令華林園學士700多人,由徐勉領修《華林遍略》,到普通四年(公元523年)歷八年時間編成,共700卷。收錄的資料多於《類苑》幾倍。

《華林遍略》成書後流傳很廣,北方也很歡迎《華林遍略》。北齊的文襄帝高澄在北魏輔政時,祖珽〔ting挺〕任秘書丞,在澄屬下。曾有揚州商人來賣《華林遍略》,高澄招集很多書手,一日一夜就把這部書抄完,於是對書商說:「不需也」。祖珽還以《華林遍略》幾卷賣錢賭博,被高澄「杖之四十」。這是《北齊書·祖珽傳》記載的有關類書的一段趣聞。當時南北對峙,《華林遍略》成書不久,就被當作奇貨北運,有人偷幾卷也能賣得現款,此書的身價可知。

《華林遍略》的影響也大,在它以後編的類書,如北齊的《修文殿御覽》、隋的《長洲玉鏡》都是以它為藍本。今日還可看到的古類書《藝文類聚》也是充分利用它為模本。

但此書到宋代初年就已不存。所幸時隔900多年後,敦煌莫高窟石室,發現唐人抄寫的書籍中有一無名的古類書殘卷,僅存259行。據近人羅振玉考訂,認為是《修文殿御覽》,而原燕京大學教授洪業認為是《華林遍略》,至今尚無定論。

d 《修文殿御覽》 《修文殿御覽》是北齊後主高緯時官修的一部類書。高緯對於文學,遠遠不如曹丕和蕭衍那麼喜好,只不過他聽從了祖珽的建議,勸他仿效曹丕,其實是沽名釣譽。於是在武平三年(公元572年)二月,他命令修《玄洲苑御覽》,曾改名《聖壽堂御覽》,同年八月編成,又改名《修文殿御覽》,共360卷。內容分55個部類,部下240個子目。《御覽》的命名是取齊武城令宋士素的書,他曾搜集古來帝王言行要事三卷名為《御覽》。《修文殿御覽》正是這樣取名。它用《華林遍略》為藍本,大采特用,只是補充《華林遍略》里沒收的書籍。補收的大多是北朝的文史,南方未見的書籍。而編者除祖珽和陽休之外,還有30多位文學士參加。與《華林遍略》對比,《華林遍略》用八年時間,此書僅用七個月的時間就編成,可見《修文殿御覽》因用《華林遍略》為藍本,自然能事半功倍。

據歷史記載,《修文殿御覽》的領修人祖珽天性聰明,事無難學,文章之外,又善音律,並懂得四夷語及陰陽、占候、醫藥;但人品卻極壞,曾兩次盜賣《華林遍略》,並有其他劣跡。南宋人評他「奸貪兇險」,但他領編的《修文殿御覽》卻傳世最久。這是因為它的特點是編例嚴謹,很重視體例,由顏之推專負撰例的責任,而顏之推是個很有實學的人。後來北宋編《太平御覽》,不僅以此書為藍本,且分部的數目,都完全按它的體例。《修文殿御覽》在南宋時還全部存在。大約到明初書已不全,可能明初以後,書才不傳於世。

甘肅省敦煌縣鳴沙山第288號石窟封藏的古籍和文物,蘊藏幾乎近千年,到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才被發現。不久便被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分子陸續盜劫。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被法國伯希和(PaulPelliot)所盜走的文卷中,有唐人抄本類書殘卷,存259行,沒頭沒尾,也沒有書題和作者,所以不知道是哪一部類書。1911年經羅振玉考訂,訂名為《修文殿御覽殘卷》。可是到1932年,燕京大學教授洪業發表《所謂者》一文,提出異議,認為這卷殘本古類書不是《修文殿御覽》,而可能是比它更早的《華林遍略》。洪業的考訂比較細,他的考證已動搖了殘卷為《修文殿御覽》的說法,而使人覺得這卷石室本古類書應是出於南朝的編撰,而非北朝的產物。至於是否《華林遍略》還待進一步考證。但無論如何,這個殘卷的發現,應該說是類書之最古而僅可見者,這是確定無疑的。

南北朝時的類書,還有《四部要略》、《法寶聯璧》、《雕玉集》、《語對》、《語麗》等多種,其成書多在齊、梁之間,也都出自齊、梁人之手。同時,也全都早已亡佚,或僅存殘卷,影響不大,就不作介紹了。

隋煬帝楊廣時,公私共有幾部類書編成,且在類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中《長洲玉鏡》為官修的一部類書,計238卷(或400卷),是楊廣命六朝舊臣虞綽、柳顧言、虞世南、庾自直、王曹等編纂。自大業元年(公元605年)至二年六月編成。此書以《華林遍略》為藍本,卷數少,但內容多於《華林遍略》,是因簡要而不重複的原故。此書到宋代已不傳。另有《玄門寶海》,120卷,為諸葛潁編,此書也早已亡佚。隋代所編類書還有杜公瞻奉詔編的《編珠》以及虞世南自編的《北堂書鈔》,雖都殘缺,但至今尚可見到,特分別介紹:

a 《編珠》 此書原有四卷,現存一、二兩卷,隋杜公瞻奉隋煬帝之命編錄。但後來傳本非常稀少,《隋書》及舊、新《唐書》都未著錄。到清康熙20多年時,清代史學家高士奇(公元1645—1704年)奉命在宮內南書房檢閱內庫書籍,偶然在廢紙堆里檢得《編珠》一冊,原目四卷,缺一半,只存一、二卷。於是把它抄錄下來。到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