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類書 第三節 類書的作用

在前一節里,我們談了編纂類書的動機: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便於隨時迅速查檢資料;準備材料為作詩、寫文章之用。這在當時動機和效果是一致的。編纂類書為一般檢查用的,如《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為詩文取材的,如《白氏六帖》、《佩文韻府》;有專為科舉考試用的,如《玉海》、《永嘉八面鋒》;有為幼童啟蒙之用,往往編成四六韻語,對偶成文,以便記誦的,如《蒙求》、《幼學故事瓊林》;還有備家常日用的,如《兔園策府》、《事林廣記》、《萬用正宗不求人》(類似現代的「日用手冊」或「日用百科全書」)。這些類書,當時的確起了作用。但時過境遷,那些用途已是「明日黃花」,成了過眼雲煙。但是,類書兼有「資料彙編」性質,所以,它們對後世以至今天,還能在學習和學術研究工作中起相當重要的作用。不過,它們並非以其原來的用途而發生作用,乃是以編纂者始料所不及的用途而起作用,也就是下面要談的特殊作用。

第一特殊作用:古類書可以用來校勘古籍、校補史籍和輯錄已散失的古籍遺文。它之所以具有這樣的特殊功能,和它編纂上的傳統特徵和優點分不開。古類書在從當時存在的各種書籍中輯錄資料時,絕大多數是引用原材料,而且標明出處;雖然有時有刪節或個別的更動,但一般來講,總是忠實於原文的。時代變遷,各朝書籍不免有很多失傳;一部分雖還存在,夾帶著不斷地經過傳抄、刻印和其他有意竄改所造成的脫誤和混亂。於是,古類書以它特殊的功能為校勘、校補、輯佚的學者所用,在校理古籍的存真、存佚上大大發揮了作用。因此,清朝的考訂學者視古類書為寶山,很為重視。如清代學者周星詒說過:《初學記》、《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這四種類書里收錄的材料,有許多出自今日已見不到的古書,所以,這四種類書是學者必讀的書。當他在垂暮之年將藏書轉給別人時,唯獨把這四種善本古類書留了下來,仍然孜孜不倦地摩挲披覽。他寶貴古類書,於此可見一斑。就是今人亦然。魯迅先生就用陳禹謨刻本《北堂書鈔》、胡纘宗刻本《藝文類聚》、錫山安國刻本《初學記》、鮑崇城刻本《太平御覽》等書著其異同,校勘了《稽康集》。

我國古籍很多,但歷來保存不善,而且兵火頻仍,散失很嚴重。古類書從已散失的古書中引用的片段很多,歷代學者就利用這種引書很多的類書作輯佚的工作,甚至可恢複不少已失去的古籍。這種輯錄佚書的工作,南宋時即已開始利用類書。到明代,借輯佚而編成的書陸續出來。及至清朝,輯佚工作蔚然成風,甚至成為學者們一種專門職業,作出了很大成績。特別是乾隆中官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歷代佚書,包括宋、元兩代的佚書388種,如果加上《四庫存目》的127種,從而得知,此前有題目的佚書共515種。這不僅大大豐富了古代文化遺產,更給輯佚工作一個大大的刺激。此後,大規模地掀起從古類書中和其他引書豐富的古籍中搜集先秦、兩漢、六朝佚書的高潮,輯佚而成的書籍越來越多。如:清馬國翰從各種類書中輯錄宋以前古籍626種,彙刊為《玉函山房輯佚書》;清黃奭〔shi是〕輯有《黃氏逸書考》,又名《漢學堂叢書》,輯錄古書200餘種;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746卷,也大多取材於《藝文類聚》等類書。直到魯迅先生輯《古小說鉤沉》,共又輯錄了36種,其主要來源,也還是《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廣記》、《太平御覽》以及其他類書。1959年,中華書局整理編印《曹操集》,其中文集三卷,輯錄了《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中的曹操的著述就有93篇(節)之多。用類書輯佚的工作,由此可見其盛。

不僅是唐宋編的古類書保存了先秦漢魏六朝遺文,後來編的類書也同樣保存了唐宋以下的佚書。如晚唐詩人溫庭筠的《採茶錄》早已失傳,而《古今圖書集成》卻保留了一部分。

古類書徵引古籍,都是用當時或更早的本子,甚至原本。若類書本身版本完好,則可校正流傳刻本的錯誤、脫落或其他混亂。清代校勘 學興起,從事校勘的學者,無不使用古類書來訂正古籍文字的脫誤。但要注意該古類書版本的完善,否則也會有佚誤。因此,在清代後半期,又引起了尋找古類書善本和校勘古類書的活動。這是為了要用儘可能完善的古類書來作考訂和輯佚工作,即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二特殊作用:查考史實和搜集參考文獻。在祖國文化遺產的清理工作中,對資料的搜集,古類書能起到助手的作用。古類書包含的科目比較完備,利用它們來考查史實,特別是對某一專題搜集文獻資料,可以節省不少時間精力。當然,類書里的資料是第二手的,還需要原始資料來核對。但它們已經把一定門類的資料彙集在一起,起著「索引」的作用,比我們一開始就在浩瀚無邊的文獻海洋中去摸索第一手資料,效果當然大不相同。古類書中保存的不少今天已不傳的古書佚文,實際上已經等同於第一手資料,這是更為珍貴的。

因為類書按類集中資料,所以用以搜集參考文獻極為方便。如有關中外交通史料,可從《古今圖書集成》里的《邊裔典》中找到;歷代旱災,在《庶征典》里有;有關我國工程技術史料,可在該書的《考工典》里找到文字資料和繪圖;該書的《理學彙編·學行典》里集中了豐富的中國古代思想史的文獻資料等等。再如,我國體育運動委員會技術委員會1957年編輯出版的《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第一輯,內有《中國古代足球資料彙輯》,所有資料都是從《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蹴〔cu促〕鞠部》錄出的。我國著名數學史專家李儼編著《中國古代數學史料》和《十三、十四世紀中國的民間數學》,資料來源全都是由唐、宋各種類書里輯錄出來的。還有,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利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天中記》、《淵鑒類涵》等唐、宋、明、清26種古類書中的音樂類,彙編成《中國古代音樂史料輯要》第一輯;該書序文指出:這許多珍貴的音樂材料,對於每個音樂研究者有重要參考價值。而且這些音樂資料中包括不少散佚不傳的資料,也就是今天在其他任何書籍中都找不到的這一專題資料。

除上述的特殊作用外,類書用於檢索詩詞文章典故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典故,指有關國家的典章制度、掌故等等,包括史實和詩文中引用的傳說故事。我國大約自六朝以來,歷代文人多喜在作品中用典。確實,詩文中採用典故,可以使作品熠〔yi義〕然生輝;議論中引述典故,可以使論證強勁有力。用典可以豐富作品的內容,增強感人的藝術效果。但由於時代相隔,古人並不陌生的事情,後人感到生疏,不能不藉助工具書來解決閱讀的困難;不懂得這個典故,你就讀不通這首詩詞,更沒有感染力。而查典故除一般綜合性辭書外,類書往往可以解決問題。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吧!

讀唐代詩人李賀(公元790—816年)的《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這首詩,其中有「犬書曾去洛」一句,出自何典?查《藝文類聚》卷九十四《獸部·狗目》,可查到《述異記》中有快犬黃耳往來於吳洛之間為陸機傳送家書的故事。故事說:「西晉文學家陸機(公元261—303年),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西)人。他到洛陽做官,很久不知家鄉消息,很惦念家裡人。友人曾送他一隻狗,名黃耳,步行如飛。陸機寫好家信裝在竹筒里,掛在黃耳脖子上,讓黃耳去老家送信。黃耳似通人性,接信後如飛跑去。到家門後,狂叫幾聲,家人看到,拿下它脖子上的竹筒取出家信。黃耳又叫幾聲,表示要回信。家人寫了回信,如法掛在它脖子上,黃耳又如飛跑回。不幾日就來回傳遞了家書。陸機很高興。」李賀的詩就借用了這個典故。讀者一查知這個典故,就可理解詩的意思。再如讀《紅樓夢》七十八回,晴雯死了,賈寶玉寫《芙蓉女兒誄》來悼念她。其中有「洲迷聚窟,何來卻死之香」。這是什麼典故呢?也可在類書里去找。這裡的關鍵詞是卻死香,那麼,按類可在《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香部》里查。果然其中關於卻死香的記載有好幾種,名稱各不同。在《香部·外編》引《十洲記》里記載的故事說:有個聚窟洲,洲里有大山,名叫人鳥山,山上有反魂樹,風吹如牛吼,樹的花葉香聞數百里。伐其木根心煮成黑餳 狀,做成丸子,即反生香,亦稱卻死香、震靈香等六種名稱。死人埋在地下,聞香即可復活。這顯然是無稽之談。賈寶玉用這個典故來表達他無法使晴雯復活的悲傷心情。

再如,蔡元培先生當年要辭去北京大學校長的職務時,曾用「殺君馬者路旁兒」為比喻,婉言謝絕別人對他的挽留。這句話含義是什麼?也可在類書里找。《藝文類聚》卷九十三和《太平御覽》卷八九七都有《獸部·馬目》。兩書都引漢代應劭〔shao邵〕的《風俗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