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其他 第一節 鈐印和鈐蓋的位置

蓋印章也叫鈐印。印章如果蓋得好,可以充分展示印文效果。蓋不好,則容易使印文失真,字跡模糊,或蓋歪、蓋倒,甚至會使印泥和紙面粘連,把紙弄破,要是蓋壞在已畫好的字畫上,那就太可惜了。

蓋印章講求印泥均勻、飽滿。蓋印以前,要在下面墊些紙,看好印文方向,如沒有把握蓋正,可用印規。蓋的時候,用勁兒要適度,這就要憑經驗了。印章壓在紙上不要左右搖晃,以免把印文蓋重。印章離開紙面的時候,最好是先從一角抬起,抬的時候要用手按住紙面,切不可將印章猛地一下提起,因為印泥是黏的,和紙黏在一起,猛提會把紙面弄破,也會把印泥的絨毛帶起來,使印文模糊不清。印章蓋過之後,要把黏在上面的印泥擦掉,以備下次再用。

蓋印章也講求一定的位置。姓名印,一般都蓋在簽名的下面,或以印代替簽名。藏書印,一般都蓋在圖書的邊角處。印章蓋在書畫上的,內容可就多了。

蓋在書畫上的印章,有姓名印、表字別號印、引首章、騎縫章、收藏鑒賞章、押角章等。

畫面跋語落款的下面,常用兩方印。一方字印,一方名印,稱為連珠印。字印多用朱文,紅色較輕,名印多用白文,紅色較重。兩方印大小相同,或上面的小,下面的大。橫款題式,多用一方印,也是蓋在落款的下面。如一方不足,可再加蓋一方,但不宜再多。豎款題式,字數較多的,也有蓋三方或四方印的,但所蓋印章的形狀、大小、字體、印文內容要有變化。如第一方是圓的,第二方可用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第三方則應用比前兩方大一些的正方形。或第一方用長方形的,第二方用圓形的,第三方用正方形的,印面仍應由小至大,依此類推。這樣不但看起來有變化,也不會使人感覺頭重腳輕。豎題款式的印章都應蓋在一條直線上,每方之間的間隔要適度,不宜太近,也不能過於鬆散。如沒有把握蓋直,可用尺劃一條直線痕,或用一張劃有直線和距離的紙,墊在畫的下面,與所需蓋印的位置對準,就不會蓋歪斜了。

鈐蓋在題款字下面的印章,章面的大小,要與題款字的大小相適應,太小了壓不住分量,太大了又過於笨拙。

引首章一般都是長方形或橢圓形,方形印不適於作引首章用。引首章的內容大都是齋館別號或與畫面內容有關的詩句、成語、吉語等閑文。引首章要蓋在畫面的上角。

騎縫章都蓋在畫面的邊上,只露印面的一半,或蓋在拼幅兩紙相接處,以防替換挪用。

收藏鑒賞印分為官方收藏(或稱「御藏」)和私人收藏兩種。這種印蓋在畫面左方、右方、下方和上方正中,或碑帖拓本的考據處。應以不破壞畫面為好。著名的宋代宣和御用七璽(即御書、雙龍、宣和、宣龢〔he合〕、政和、政龢、內府圖書之印)和清代乾隆五璽(即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鑒賞、石渠寶笈)都是用於御藏書畫之上的印章,在鈐蓋時都有固定的位置。

收藏鑒賞印有的在一幅畫上,少則蓋三四方,多則蓋十幾方、幾十方印的都有。一幅古畫流傳的年代越久,輾轉於收藏家之手越多,畫面上鈐蓋的印章也就越多,有的名畫上所蓋的收藏鑒賞印多達200餘方。雖然對考證古代書畫很有幫助,但這些印章在某種程度上,對畫面也有一定的損害。

押角章又稱畫角章,也可稱為閑章。印面比姓名章大,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葫蘆形等形狀。蓋押角章的位置,一般在畫幅下邊兩角中其中一角的空虛處,但最好是蓋在落款處對面的下角,與題款處的姓名印相呼應,也可起到調整畫面構圖的作用。押角章也有鈐蓋在畫面山石樹根實處,或其他實處某一角落的,主要依畫面構圖和色彩的需要而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