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印章概述 第四節 印章紐式

自有印章以來便有印紐。印紐是指印章頂部的裝飾,它是印章造型美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印章藝術的不斷發展和制印材料的變化,製作印紐的工藝越來越講究,題材也逐漸趨於多樣化。古代的印紐,不單是為了裝飾、蓋印和懸掛、攜帶的方便,也是為了從印紐的形式來區分帝王百官。自元代以來使用石料制印以後,印紐則成為一種單純的裝飾品,雕紐藝人,名家輩出,刻制印紐已成為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在雕刻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最初的印紐形式很簡單,多是用來穿孔系綬,以便懸掛或攜帶。戰國古鈢,多是鼻紐、亭紐。秦漢以來,又出現了瓦紐、台紐(有一、二、三台)、壇紐、覆斗紐、橋紐、直紐、環紐、提梁紐以及用龜、駝、龍、鳳、虎、螭〔chi吃〕等獸類形象製作的紐。

秦漢時期的官印,也用紐制區分職位。據漢代應劭〔shao邵〕《漢官儀》記載:「諸侯王,黃金璽,橐〔tuo駝〕紐;列侯,金印,龜紐;丞相、太尉與三公前後左右將軍,金印,龜紐;二千石,銀印,龜紐;千石以下,銅印,鼻紐;諸侯二品以上,金章,紫綬,龜紐、豹紐或貔〔pi皮〕紐;三品,銀章,青綬,龜紐或熊紐、羆紐、羔紐、鹿紐;四品,銀印,青綬,珪紐、兔紐;其他銅印,環紐。國有定製,不能私易之也。」以後唐、宋、元、明、清歷代官印,也都以印質、印紐和印綬來區分官階職位。

翡翠、水晶、象牙、瑪瑙等印章上的紐,多為獸紐。在石印大盛的明清兩代,由於青田石和壽山石色美而適於印紐雕刻,極為雕刻藝人重視,對印紐的製作更為講究,除仿古代的玉璽、銅印的紐飾以外,題材有雲錦紋樣、十二生肖、羅漢八仙、博古螭紋(平紐)或吉祥圖案等。同時也出現了很多雕刻印紐的名家,如清代康熙年間的楊玉璇、周彬,他們的雕刻作品,名震一時,平生佳作很多,都被地方官吏當作禮品,進貢宮廷。現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收藏有周彬雕刻的「螭虎紐」印章,紐刻群螭蜿蜒,四周作浮雕博古錦紋,堪稱周彬的代表作。周彬又字尚均,楊玉璇和周彬的有些作品,暗藏有「玉璇」、「尚均」字樣的款。繼楊、周二人之後,又有董滄門、奕天、妙巷鑒、王定、蔣列卿、徐漢等,都是善長刻制印紐的名藝人。同治、光緒年間,又有潘玉茂、林謙培二人,繼承周、楊遺法,又自成體系,形成了以潘玉茂及其弟子玉進、玉泉為代表的「西門派」和以林謙培的學生林元珠為代表的「東門派」。西門派的風格古樸渾厚,用刀圓潤光潔,主要雕刻印紐。東門派的風格精巧玲瓏,刀法峻峭流暢,題材除石章印紐之外,也兼作人物、動物等。清代末期,還有鄭仁蛟、林文寶、林清卿等雕刻藝人,突破舊的章法,創作出了富有生命力的精品。林文寶繼承古代寫實的手法,創作的各種動物印紐,形象概括,千姿百態。

印紐的雕刻,和其他玉石雕刻一樣,也講究「俏色」(或稱巧色)。俏色就是根據原材料的色澤、質地、形態、紋理,選擇適當的題材、造型和技法,充分發揮原材料固有的特色,相形度勢,設法將石料中的裂紋、沙質等加以巧妙地掩飾,使作品的內容與材料的質地巧妙地結合起來,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清代慈禧太后印璽,印紐的頂部是白色鳳凰,淺紅處刻祥雲,印體四周刻瑞獸,下端白色處刻流泉游魚,這是將浮雕與圓雕的技法相結合,因材施作的典型「俏色」璽印。

印紐的雕刻限於方寸之間,因而不宜設計複雜。從傳統印紐的題材來看,大多是以單獸為主的動物紐。姿態有正、側、俯、伏、坐、立、盤、卧、騰、飛等。少數的雙獸(或稱雙歡)紐,大獸戲小獸,或母獸帶小獸,或兩獸相親相持,斗、接、撲、護,生趣盎然。

雕刻業中有這樣一句行話,叫作「無綹不做花」。其實,好的石章料,很多都不帶印紐,頂部或是隨形,或是方形、圓形,這是為了不破壞原石的材質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