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印章概述 第二節 印章材料

刻制印章所用的材料主要有金屬類、礦物類、陶瓷類、骨質類、竹木類、化學類幾種類別。

金屬類材料包括金、純銀、銅、鐵等。過去皇家使用的所謂金、銀印章,其實也不是純金、純銀的,因為純金銀質軟,只有摻銅以後才能成為印材。也有銅胎鎏金的。古代銅印呈黑色的,是銅與鉛銀合金。呈黃色的,是銅與金合金。但一般銅印,大部分是紅銅與錫或鉛的合金,色呈青灰色,質地堅硬,具有持久的光澤,且有著良好的抗腐蝕性能。因此大批出土和傳世的古代銅印章,雖然經過數千年的風化水蝕,其中不少仍然能夠保持明亮的光澤。

鐵最容易氧化生鏽,因此鐵印比較少。除了烙馬印是用鐵制的以外,明代御史大夫也用鐵印,表示「鐵面無私」的意思。

金屬材料製成的印章,大都是用鑄印法,也有用鑿印法的,主要是軍用印章。

礦物類材料有玉石、瑪瑙、翡翠、水晶、蜜蠟、珊瑚、葉蠟石等。古人多用玉印,以取「君子佩玉」、「君子美如玉」的意思。秦漢時期的玉印,只有帝王才能享用。以後歷代帝王也多用玉印。

在上述這些礦物類制印材料中,除葉蠟石以外,質地都太堅硬,雖然材料珍貴,但鐫刻困難。用這類材料製作印章,都用碾印(也叫磋印)的方法,與琢刻玉器的方法近似。在磋制的過程中,由於碾砣不能轉動自如,磋出來的字,缺少筆意,因此文字的韻味很難表現出來。

陶瓷類印材包括陶、瓷、瓦、泥。唐宋時期的私印有陶瓷的。瓷印質地類似玉而較松粗,印文卻有一種渾厚古樸的感覺,所以說陶瓷類印材質地雖松,但印文效果別有情趣,頗可玩味。

骨質類印材包括象牙、獸骨、犀角、牛角等。唐宋時期的官印有用象牙製作的,經元明清至今,仍有喜歡用象牙章的,象牙質輕,便於攜帶。

骨質類作印材也不易入刀,篆刻家多不使用它。

竹木類印材有黃楊木、竹節、竹根、果核、瓜蒂等。這類印材雖質軟易刻,但字跡無神,不過偶爾用之,刻些閑章收藏玩味。

化學類材料有假象牙、有機玻璃、橡皮等。這類材料是近幾十年來興起的,橡皮章主要用於單位公章,假象牙和有機玻璃多是私人日常用章,稱不上藝術品。

用石料制印,是元代著名畫家王冕(公元1287—1359年)開始採用的,當時他所用的是青田花乳石,由於石料的質地軟硬適度,易於刀刻,最能表現文字及刀法的神韻,從此便被人們廣泛地接受了。傳世的大量名家篆刻作品,大部分都是用石料刻制的。

中國產的石料,可用來刻章的很多,但明、清以來至今,人們所用的章料,主要是壽山石、青田石和昌化石。近年來開採的巴林石,也是一種適合制印的好材料。這些石料同屬葉蠟石,是按產地命名的。其中,壽山石中的「田黃」、「田白」,昌化石中的「雞血」等,都是極為珍貴的印章石料。

壽山石,或稱壺石、塔石,出產在距離福州市北面40公里的壽山鄉。這裡是一個山巒疊嶂、流水潺潺的優美山村。壽山石的開採始於唐宋,1965年,在福州北郊二鳳山工地上發掘的南朝墓葬中,發現有出土的壽山石雕,它說明了早在1500多年以前,人們就已經開始利用壽山石雕刻工藝品了。

壽山石是次生礦石,是鎂硅酸鹽蝕變形成的,由微細鮮片組成的緻密狀集合體。常見的石色有微黃、褐色、綠色。呈蠟狀光澤,硬度為摩氏1—2度。質地純凈,用碳鋼刀刊刻,既受力又不黏刀,是適應性較強的印材。

壽山石分為田坑、水坑、山坑三類,共有100多個品種。其中以田坑所產的田黃、田白石料最為珍貴,其次為杜陵石。

田坑石田坑石(或稱田石)零散埋藏於環繞壽山鄉約數里長的溪流兩旁水田底古砂層中。田坑出產的石料,歷來有「石中之王」的稱號。田石因產地不同,分為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其中中坂所產的石料最貴重。田石以色分,有黃、白、紅、黑四種,黃色的最普遍。

黃田,俗稱「田黃石」,舉世聞名,號稱「一兩田黃一兩金」,質量好的,或可易金數倍。田黃石主要產自中坂田,肌理隱現蘿蔔紋或紅筋,石色有黃金黃、桂花黃、熟栗黃、枇杷黃等種類,以「黃金黃」最佳。其中特別透亮的,又叫「田黃凍」。還有一種,外面是白色,裡面是純黃色的,稱為「銀裹金」。

白田,俗稱「田白石」,產自上、中坂,其顏色白中略帶淡黃或蛋青色,它和田黃石一樣,紋理細膩,質地晶瑩溫潤,肌理也有蘿蔔紋。還有一種,外層黃色,內為白色的,稱為「金裹銀」。

黑田產自下坂。有黑皮、純黑、灰黑三種。黑皮又稱「烏鴉皮」、「蛤蟆皮」,外表掛黑色皮層,肌理仍為黃色。純黑是通體黑中帶赭。灰黑呈淡灰色,又稱灰田。

紅田色如橘皮,又稱「橘皮紅田」,這種石料並不多見。

田坑石既然珍貴,必是統治者掠奪的對象,也是商賈的牟利品。福州地方官吏,更是把這一特產作為巴結朝廷的貢品,清代皇室,就收藏有很多田石精品,其中有乾隆皇帝的三顆田黃石印,由三條田黃石鏈條連結在一起,雕工極為精美。

水坑石 水坑石產於距離壽山鄉約1.5公里的坑頭,即壽山鄉溪坑頭支流之源。由於這裡地下水豐富,礦石受其浸蝕,多呈透明狀,壽山石中各種「晶」、「凍」,多出在這裡。

水坑石主要分為坑頭石、水晶凍、魚腦凍、凍油石、黃凍、鱔草凍、牛角凍、天藍凍、桃花凍、瑪瑙凍和環凍等類別。這其中,水晶凍石質透明瑩澈如水晶;魚腦凍肌理形狀像煮熟的魚腦;凍油石微透明似結凍的油蠟;天藍凍色蔚藍若雨後晴空……水坑石每一塊石頭都是一首詩、一幅畫,觀之令人賞心悅目,耐人尋味。它的身價不亞於田坑石。

山坑石 山坑石分布於壽山、月洋兩鄉方圓十幾公里的岩石中,它的名目多達數十種。

高山石:高山石產自壽山主峰,高山諸洞。它的產量和種類最多,有紅、黃、白、紫、黑、灰、赭等多種顏色,各色中濃淡深淺,變化萬千。名稱多以顏色定,如紅高山、黃高山、白高山等。各色中又以徵象命名,如「紅高山」中,又有荔枝紅、桃花紅、肉紅、美人紅、瓜瓤紅等多種。又如白如目魚骨的,稱為「目魚骨白」。高山石常有各色交雜,或由淺漸深,或色層分明,這種石料習慣上稱之為「巧色高山」。

都成坑:此坑又名杜陵坑、都靈、都丞,皆以音同。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開始大量開採。石色以黃、紅、白三色最為常見。也有各色交雜的,稱為「五彩都成」。石質較田黃石堅硬,質純的,也有蘿蔔紋及紅筋,僅次于田黃。有些都成坑石質含石英細沙較多,不易施刀。

蘆蔭:又名「蘆音」。因產坑頭東北面溪旁蘆葦之蔭而得名,石質溫潤如「都成坑」。好的蘆蔭石也有蘿蔔紋或紅筋,石色以黃為主,也有紅、藍、灰、白等色。

迷翠寮:又名「美醉寮」。產在都成坑頂,石性也屬都成坑。色黃的似田黃,也有紅、白、灰等色,質多不純。

虎崗石:又名「老虎艮」、「虎頭崗」。產壽山內洋虎崗山。石質脆而微堅,有斑紋似虎皮。石色以黃為主,稱為「老虎黃」。青灰色的,稱為「老虎青。」

鹿目格:產自「都成坑」山坳砂土中。石質細潤,外表有黃色或白色石皮,肌理為黃、紅或暗赭色。黃色石似「田黃」,但無蘿蔔紋;紅色帶赭,形狀如鴿眼的,稱為「鴿眼砂」。

月尾石:又名「牛尾」。產自「都成坑」北面月尾溪旁山中。有紫、綠二色,稱為「月尾紫」和「月尾綠」。有一種深紫如新鮮的豬肝色,稱為「豬肝紫」,此為月尾石中佳品。

吊筧〔jian撿〕石:又名「豆耿」、「吊肯」。產自高山東北面的吊筧山。最常見的是黑色,也有灰、白、藍等色,但多攙雜於黑色之中。其中蒼藍色質地好的,稱為「吊筧凍」,肌理有黑色條痕。另有一種黃褐色有灰白或黑色虎皮斑紋,稱為「虎皮凍」。

吊筧石中偶爾有出現紅色環帶狀花紋的,更是別有情趣。

連江黃:產自高山東北接近連江縣的金山頂。石色多為藤黃,故稱「連江黃」。這種石質硬脆,有裂紋,肌理有隱條紋,似蘿蔔紋,因此有人將連江黃冒充「田黃」出售,這種石質拿到北方,會很快出現裂紋。

老嶺石:又名「柳嶺」。產自高山北面約4公里的老嶺山中。石質堅脆,微透明,有亮度。石色主要是青翠、赭黃兩種。稱為「老嶺青」、「老嶺黃」。

「老嶺石」產自虎嘴岩的,石面有如虎嘴的花紋,稱為「虎嘴老嶺」。

豆葉青:又名「豆葉綠」。也是「老嶺石」的一種。因石色如豆葉而得名。肌理間有紅色筋絡。

圭貝石:又名「雞背石」。與「豆葉青」屬同一石性。石色綠如浙江青田所產的「風門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