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印章發展簡述 第二節 印章的歷史

為了方便讀者了解篆刻藝術,有必要對這門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藝術的發展歷史,及其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特點作一些簡略的介紹。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在激烈變化的社會、政治、經濟活動中,需要使用信物憑證。印章的製作要經過複雜的契刻、冶鑄工藝,因而使用印章較之簽字畫押更難於複製模仿,更具有可信性,能起防奸辨偽的作用。因而作為憑信用具和權力象徵的職能受到社會公認。當時中央王室給各諸侯國的國書,各諸侯國之間乃至民間交往簽訂各種契約,都鈐蓋印章作為盟守信約的信物憑證。印章還是權力的象徵物,各級權力機構在發布政令、宣布政策法令時也以印章作為權威信物昭示於眾。政府任命官吏也要授予印章,作為委託行使職權的證明,類似後世的委任狀。官吏們受印後,在公務活動中便須把印章佩帶在身,作為職務級別的標誌物。在經濟活動中,印章被作為徵收稅收、管理關市、檢驗商品、統轄、禁止違禁物品流通市場的標誌。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日庚都卒車馬」印,即是烙馬印。其體積比一般印章大幾倍,就是用火加熱後在馬匹上烙制編號歸屬標記用的。現代各國管理軍馬仍在沿用這一作法。印章也應用於製造業的商品標誌。考古發現這一時期的陶器、漆器上就有用印章模印生產廠商名號的。如1954年在鄭州白家莊發現的陶文,有刻劃壓印的姓氏、里名、紀年文字。可能是制陶工匠的姓名、廠址或銷售地、生產年代的印記。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漆器上有「咸亭」、「安亭」、「許市」等印文,用以表明漆器的產銷地點。

春秋戰國時代的印章,因用銅鑄造,使用時按在泥上,稱為「鈢」〔xi喜〕或「(左土右木)」〔xi喜〕。後世發現這一時代的印章,因歷史久遠統稱為古鈢。古缽無論是鑄文為職務的官印,或私人姓名印、吉語印或圖案肖形印,形制都比較小,因而又稱「戰國小鈢」。古鈢形狀各式各樣,除常見的方形外,也有圓形、長方形、矩形等形制。印背鑄紐,以鼻形紐最多。各種紐式均有穿孔,供穿系佩帶。戰國時官印由各級官員佩帶在身,蘇秦號稱佩六國相印。官印隨身佩帶的習俗一直延續到魏晉以前。據《史記·張耳陳余列傳》記,張耳與趙王歇被秦軍圍在巨鹿,陳余按兵不救。諸侯軍解巨鹿圍後,張耳怨責陳余,陳當即解下印綬交張耳,張開始驚愕,俄頃乃悟,隨後佩帶在身,表明接受了陳余的引咎辭職。根據史書記載,漢代皇帝的鈢印也是隨身佩帶的。《漢書·霍光傳》載,漢昭帝死後,霍光等建議立昌邑王的兒子賀繼位,不久發現賀淫亂無能,群臣不得已建議皇太后廢黜新皇帝。他們把昌邑王賀叫來,宣讀了皇太后的詔書,隨即解下他身上佩帶的璽印,奉給太后,一場換代的改組活動便完成了。當時一般士人也把印章當作裝飾品和吉祥物佩帶在身。死後隨葬。同印章一起佩帶的還有玉石牙角製作的環、璜、(左角右雋)〔xi戲〕等,走起路來,叮噹作響,被當作象徵節操高尚的儒雅風度。

古鈢的印文除少數是在鑄好的銅印上鑿刻白文印外,大多是鑄造的。其工藝程序與製造青銅器相似,需經刻模、制模、澆鑄等工序。刻模時保留印文字體實線,刻去印底,待翻模後即鑄出了朱文印;白文印即是在制模時刻去印文實線,印文凹於印面。在刻模時白文印工藝較朱文印便捷,因之古鈢中以白文印為多。春秋戰國的青銅鑄造工藝已發展到成熟階段,印章的製作工藝大多極為精美。

古鈢印文,因各國割據,文字體貌不盡相同,稱為六國古文,屬於大篆體系的篆文。較之鐘鼎文,筆畫圓曲宛轉,結體追求象形的圖畫意味,自然生動,富於動態美和節奏感。以這種崇尚變化的文字入印,在布局上又常常靈活地增減筆畫,移易偏旁,安排印文也無拘無束,善作活潑的穿插,形成空靈奇險的藝術風貌。創造出許多富於藝術意象的篆刻作品。古缽的製作工藝精美、功能多樣、形制豐富,在篆刻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標誌著中國篆刻藝術的第一個發展高峰。古缽在藝術上的成就,為明清以來印壇仰慕,對篆刻藝術民族傳統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封建大帝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都採取了推動統一的措施。秦始皇在典章制度方面,改變商周以祭祀禮儀中使用禮器——鼎作為王權象徵的傳統作法,代之以鑄造印章。在制定典章制度時,對印章的名稱、使用材料、形制、印紐式樣等,都作了嚴格的等級序列規範。規定皇帝使用的印章用楚國的玉石雕刻,稱為「璽」,官員人等的印章稱「印」、「章」。還設置了稱為「符節合丞」的專門機構,監管印璽制度的實施,嚴禁逾制濫用。從此,皇帝用璽的制度為封建時代歷代王朝沿襲。皇帝的玉璽成為皇權交替、冊封的憑據和鎮國之寶。玉璽作為國之重器被禮敬珍藏,如漢昭帝時,「霍光博陸侯輔政,殿中嘗有怪,一夜群臣相驚。光召尚符璽郎取璽,郎不肯授。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璽不可得也。』光甚誼之,增郎秩二等。」《漢書》中這則記載,歌頌了一個管理璽印小官吏忠於職守的精神。他敢於拒絕執行上級不符法規規定的指令,冒著生命危險保衛國璽。使霍光受到震動,授予這個管印官吏提升二級的嘉獎。

喪失玉璽,即為亡國的象徵。西漢末,新莽篡政就是以奪取帝璽為標誌的。「漢平帝崩,孺子未立,璽藏長樂宮。玉莽即位,請璽。太后元帝後王莽之姑不肯授,莽使安陽侯王舜論指,太后怒罵曰:『若自以為新皇帝,變更正朔服制,亦當自更作璽,何用此璽?』」後來王莽又施加壓力,太后盛怒之下,將璽扔置地上。王莽得璽,完成了篡政的鬧劇(引自《文獻通考》)。南朝的陳叔寶也是抱著玉璽逃竄,宣告了陳朝的滅亡。沿至明清在修建紫禁城時,仍把存放玉璽的殿宇置於中軸線上太和殿後的顯要位置。窺測神器,成為顛覆王權的代稱。

秦代官員和百姓用的印章,形制與戰國古缽大致相像,仍以銅鑄居多,印紐式樣仍尚簡樸。私人印中出現了造型精美的龜形紐。除姓名印外,出現了以吉祥語句作印文,開後世以詩詞格言入印的先河。秦印在形式上的突出特徵是印面除邊框線外,又加「田」字形界格。低級官吏的章,只有正方形的一半,加「日」字形界格,稱為「半通印」。

秦印文體稱為摹印篆,較之大篆更為簡化、規整,與小篆結體相近,字形近方形,筆畫方中寓圓,運轉流暢,結體秀美奇峭,具有靈動活潑的氣勢。由於加用了田字形界格,使欹〔qi七〕斜生動富於變化的印文,在規整的界格內,形成了新的穩定和諧。秦印的印文除朱文、白文外又增添了朱白相間的新穎處理手法。一印之內,朱白互補,將筆畫繁簡懸殊的印文,通過刻底、留白的線條與塊面交錯,造成視覺上的平衡感,增添情趣,引人入勝。

漢代的典章制度,多沿秦制。漢初的印章形制式樣仍保留秦代印章的特點,並在制度上作了進一步的規定。據東漢衛宏著《漢舊儀》記載,漢代皇帝有六璽,都用價值昂貴的白玉製成,雕刻蟠龍、奔虎印紐。印文為:「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等。皇后的璽印與皇帝同制。1974年陝西咸陽一位中學生在上學的路上,發現了被埋在積土中的一方白玉印章,刻有「皇后之璽」的白文字樣。經考古部門考證,確認是與文獻記載相符的漢代皇后玉璽。《漢舊儀》中還記載,當時規定按官職的高低不同所用的印章分別稱「章」或「印」。私人印章則須在姓名之後加「私印」二字。同時對各等級印章的材質、紐式及印綬的顏色都有嚴密的規定。任命官吏以頒發印章為標誌,類似現代任命書的作用。官員們也要把印章佩帶在身上,用以表明官階等級並示尊嚴。遇有要事即鈐印於封泥,作為行使權力的憑證。各級政府發布政令都要鈐加印章。漢私人印章,除姓名印,還有肖形印、吉語印。形式有兩面印、多面印和套印等。肖形印在印面上刻人與馬、牛、羊、駱駝等動物形象。還有以多面印的形式,刻出代表東西南北方位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圖形的四靈圖案。各種動物形象造型誇張,富有浪漫色彩,呈現出漢代繪畫的藝術特色。

漢印文體稱為繆〔miao妙〕篆,是一種帶有隸書意向的篆體文字。字形方正,筆畫平直,結體勻稱工整。氣勢渾厚、明快,具有質樸自然、豐滿安定的美感。漢印中還有一些以蟲鳥篆入印的印章。蟲鳥篆是裝飾化的篆書,起止筆畫融合蟲鳥的形象。筆畫捲曲縈繞,運轉舒展靈動。蟲鳥為龍鳳的原型形態,以蟲鳥篆入印,代表龍鳳的祥瑞之徵,寄寓吉祥祝福。反映了人們追求安定幸福的美好願望。漢魏時期還有一種稱為懸針篆的印文,即在繆篆的基礎上,將垂直的筆畫加以誇張,使收尾筆形垂長,顯出尖銳的筆鋒。東漢時期的衡量器具上常採用這種篆體。

漢印多為鑄造白文,線條粗壯、均勻,稱為大白文、滿白文,加蓋泥封上,印文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