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印章發展簡述 第一節 印章藝術的起源

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現場,考古學家們在打開封閉了2000多年的墓穴後,看到棺槨兩廂整齊地堆放著一排排竹笥〔si四〕(用竹蔑編織的方形竹器),每個竹笥都用繩索包裝捆紮,在捆紮接結的地方都用青泥團包裹著,青泥團上有很清晰的凸起的印文——軑〔dai代〕侯家丞,這就是古代使用印章的遺迹。

中國使用印章的歷史,從考古所得的遺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初一前11世紀),河南安陽商代墓葬遺址中曾出土過印章,印面是四角內收的方形,稱為亞字形,印文是小鳥的圖像。伴出的還有鑄造青銅器的范模,可知這方印章是製作青銅紋飾的印模。在使用功能上與後世的印章不同,但透露出印章的出現,深受契刻的影響。遠在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一前2500年)的陶器上就發現了契刻符號;殷商時代在甲骨上記載占卜事件也契刻卜文;在鑄造青銅器時,人們更把契刻技藝與金屬鑄造結合,創造出具有史書價值的青銅器銘文。這說明印章的產生同契刻傳統是相承的。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著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的特點,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紋飾,如幾何紋就是用雕刻花紋的陶拍模印在陶器器表上的。北京劉家河商代遺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發掘報告稱陶拍),其形制與印章極為相似,長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著獸形把手,形制很像印章。所不同的是模印較印章薄,把手較印紐大,為雕刻鏤空花紋的薄片。

1992年,著名考古學家李學勤著文《中國璽印的起源》,論述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銅印為商代璽印,從而為中國印章的起源提供了時代最早的實物例證。這三件銅印系本世紀30年代後期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三印形制相似,都是扁平板狀印體,正方形印面,鑄陽文、鼻紐。因出土時未經科學發掘,輾轉流傳,對其時代及真偽曾有不少學者質疑。李文從釋讀印文入手,對照有關青銅器銘文,考訂其中兩件銅印印文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確認為商代後期的古璽。並提出這三件璽印的製作已較成熟,其淵源仍可上溯。

商代陶印模和銅印,從形態看都與陶拍有關。具有符刻銘記功能的印章約形成於西周春秋時期。《周禮·秋官·職金》載:「受其入征者,辨其物之美惡與其數量,楬而璽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西周實行宗法封建制,中央王室與諸侯國頒布政令,分封委任處理軍國政務都需要有表明權力的憑證。民間的經濟、民事活動也需要契約性的證明。印章作為政權機構或個人權力的信譽信物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上述文獻記載反映出西周春秋時,使用璽印的情況與戰國秦漢時代極相似。不過,這一時期的璽印實物尚未發現。

大量的戰國時代的印章遺存,表明印章在戰國時已非常盛行,使用印章成為普遍流行的風尚,形成中國印章的第一個發展高潮。

中國的文字經歷了甲骨、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幾個書體演進階段。通用篆書的時代正逢印章發展高潮,加之篆書字體適宜鐫〔juan捐〕刻,後代的印章也仍以篆書入印,以至形成以篆書為主的制印傳統,因而印章藝術又有篆刻藝術之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