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美洲華僑對祖國的貢獻 第一節 反對帝制時期的貢獻

美洲是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在海外初期革命活動的基地,美洲華僑則是支持孫中山先生進行以反對帝製為中心內容的辛亥革命的生力軍。

1894年興中會在美國檀香山成立,1911年武昌起義推翻清政府,由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又進行反袁的二次革命,初步完成了這個民族民主革命的歷史任務。在這17年中,美洲華僑為推翻帝制、建立民國進行了巨大努力,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孫中山先生對美洲華僑及其他地區華僑的這種傑出貢獻給予高度的評價:「華僑是革命之母。」

美國的檀香山是孫中山在海外進行反清革命的策源地。檀香山是夏威夷的政治、經濟和文教事業的中心。18世紀末葉,契約華工就開始到達檀香山,從1851年起,華工就大規模移入,到1910年華工已達21674人,佔全島人口的11.3%,赴檀香山的華工比赴美國大陸的早,而且比例亦高。赴檀香山的早期華工,大多來自廣東香山縣(今中山縣)。早期華僑且在香山佔有較強的經濟實力。

孫中山先生的胞兄孫眉於1871年渡海抵達檀香山謀生,是茂宜島上富甲一方的農場主,又在茄荷雷經營商務,是當地頗有名望的華僑資本家,素有「茂宜王」之稱。1878—1883年,孫中山曾就讀於檀香山由英、美教會興辦的意奧蘭學校和奧阿厚書院。1884年又在孫眉商店裡當店員。在這裡,他接觸到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資產階級思想,大大開闊了視野。從1878年起孫中山曾六次到達檀香山,旅居時間前後長達5年半之久。

孫中山早期曾懷有強烈的「實業救國」或通過「改革國邦」的改良辦法拯救中國。於1894年曾給李鴻章寫了《上李鴻章書》,並與同仁一起赴天津,親自會見李鴻章面議改良事宜。上書及面議失敗後,孫中山清醒地認識到「清政府積弊重重,無可救藥,非徹底改造,決不足於救亡」 。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

清政府為維護搖搖欲墜的統治,加強同帝國主義的勾結,加緊對中國人民進行鎮壓。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鬥爭,自然就成為清政府的肉中刺、眼中釘,力圖進行鎮壓。為進一步開展革命鬥爭,孫中山於1894年冬途經日本抵達檀香山。

孫中山抵達檀香山後,在華僑中積極宣傳革命,獲得了經營商業的宋居仁、夏百子、鄧蔭南等的響應。11月24日,孫中山與華僑陳孟謙、黃保、馮永明和黎顯祥等20餘人,在美國卑涉銀行華人經理何寬住宅召集會議,選舉華僑劉祥仁為第一任會長,組織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在興中會章程中,孫中山厲斥清政府「庸奴誤國,荼毒蒼生」的禍國殃民的反動統治,鞭撻了世界列強「蠶食鯨吞」中國的侵略活動,第一次響亮地提出了「振興中華」的革命口號。在爾後為興中會寫的入會誓詞里,孫中山還提出「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綱領,其目的就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統治,趕走列強,建立以美利堅合眾國為榜樣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孫中山在美洲華僑中的革命活動,使美洲華僑逐步覺醒,投身於以孫中山先生為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行列。同盟會成立前,興中會有名冊可查的會員共286人,其中在1894年冬在檀香山入會的華僑就達126人之多。興中會的成立對孫中山領導的初期革命活動曾起過重要作用。

興中會為中國革命同盟會(簡稱同盟會)的成立在組織上創造了條件。1905年8月在孫中山的倡導之下,以興中會和華興會為基礎,聯絡光復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舉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等分任協理,分任執行、評議和司法三部工作,成立全國性的革命組織。確定政綱為「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制訂《軍政府宣言》、《中國同盟會總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創辦《民報》,對改良派展開論戰;在國內外建立革命組織,聯絡華僑、會黨及新軍,為推翻清政府作好了組織上的準備。

興中會成立後,孫中山為實現其革命綱領,從兩方面著手作了準備:一是大造革命輿論,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君主立憲改良派展開大論戰,以提高美洲華僑和中國人民的革命意識;一是積極準備和實施武裝起義,以最終結束帝制在中國的統治。

在同君主立憲改良派的論戰中,美洲華僑社會曾是革命派與君主立憲改良派進行大論戰的主要場所。

1898年維新運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先後逃到日本。他們在日本創辦《清議報》,鼓吹「斥後保皇」,仍懷著對光緒皇帝的「愚忠」思想進行保皇活動。1899年7月20日,康有為等到達加拿大,成立「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保皇派以保皇才不至亡國的說教,以保皇有功,將來可以論功行賞、陞官晉爵、發財致富為誘餌,拉攏美洲華僑。梁啟超並以「革命保皇二事,名異而實同」、「借名保皇而實革命」的謊言,欺騙華僑,大挖革命派的牆腳。康有為公開拋出《辯革命書——與南北美洲諸華商書》,攻擊革命,為清政府張目;鼓吹清朝是「古今至仁之政」的「聖朝」,說革命必「自生內亂」而亡國,散布中國民智未開,不能實行民主等等。康、梁的保皇言論和保皇活動,曾一度迷惑了不少華僑,使他們加入了保皇會。在很短時間之內,美洲華僑曾設立11個保皇會總部,86個支部,其中加拿大12個,美國58個,墨西哥九個,中美洲四個,南美洲三個 。並在檀香山、舊金山等地出版保皇刊物,極力詆毀革命。

不清除保皇派的影響,就會使革命蒙受損失。為此,1903年10月,孫中山由日本到達檀香山,先後在華僑程蔚南主持的《檀山新報》發表《敬告同鄉書》和《駁保皇報書》兩篇文章,宣傳不首先推翻清政府就斷不能救國的道理,同保皇言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為了取得華僑組織洪門會的支持,孫中山接受其母舅洪門人士楊文納的建議,經洪門前輩鍾非養的介紹,於1903年11月2日加入了洪門會。此後,孫中山依靠洪門會的支持,逐步清除了康、梁保皇勢力在檀香山華僑中的影響。

1904年4月6日,孫中山離開檀香山到達美國大陸,在舊金山上岸時遭到保皇勢力的暗算,一度被美國移民局拘留,經洪門會—致公堂總堂主要領導人黃三德大佬營救,在勝訴後光榮出獄。孫中山出獄後,更加強了對美國保皇勢力的鬥爭。

為了使洪門會—致公堂的僑胞支持祖國革命,孫中山撤換了為保皇派效力的《大同報》主編,使其為祖國革命吶喊,製造輿論;同時委託舊金山《中西日報》刊登鄒容著的《革命軍》,以宣傳革命宗旨。孫中山為洪門會—致公堂重訂總章程,規定:「本堂以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宗旨」,以此代替「反清復明」的陳舊口號,並倡議洪門會重新註冊,整頓思想。經孫中山多方努力,美國洪門會一致公堂逐漸成為一個革命的華僑組織。此後,孫中山在日本成立國民黨前身同盟會時,美國舊金山亦成立了支部,並經黃三德同意後同盟會美洲支部與洪門會一致公堂合併,將致公堂逐步納入了革命軌道。

在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和革命派為有力地展開對保皇派的鬥爭,先後在美洲創辦了許多刊物,其中包括有《大同日報》(1902年,舊金山)、《檀山新報》(1903年,檀香山)、《民生日報》(1906年,檀香山)、《華英日報》(1907年,溫哥華)、《自由新報》(1907年,檀香山)、《大聲報》(1907年,檀香山)、《大漢日報》(1910年,溫哥華)、《民醒報》(1912年,秘魯利馬)、《少年中國晨報》(1911年,舊金山)、《新民國報》(1910年,加拿大)。這些刊物在同保皇黨的論戰中,熱情宣傳了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及興中會、同盟會的革命綱領,促進了美洲華僑的覺醒,使美洲華僑投入到祖國革命鬥爭的洪流中。

在同保皇勢力鬥爭的同時,孫中山在海內外積極籌備武裝,以推翻帝制,實現共和。

興中會成立後,孫中山就開始籌劃廣州起義,著手在美洲華僑中籌款。孫中山的胞兄孫眉以六七元一頭低價,賤賣牛牲,以供軍餉。檀香山的僑商鄧蔭南則「盡賣其商店和農場,表示一去不返之決心」,捐款6000美元。美洲華僑不僅捐款,而且還跟孫中山一起,積极參加和籌備廣州起義。以孫中山為首的興中會,試圖以香港為根據地,準備於1895年10月26日在廣州發動起義。於1894年冬由檀香山回國的鄧蔭南、宋居仁、侯艾泉、夏百子等華僑 ,與200餘名革命志士,帶著6000餘支手槍,從香港乘船到達廣州。但由於叛徒已向清政府告密,他們剛一上岸,就遭到追捕。陸皓東等40餘革命黨人倒在血泊之中。孫中山機智地逃出廣州,經由香港到達日本。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的第一次反清革命起義,同康有為、梁啟超謀求改良的道路迥然不同,是一條通向勝利的道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