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美洲華僑地位的變化 第二節 美洲華僑地位的變化及其對僑居國的重要貢獻

加拿大華人進入大學較為容易,也比較早。在1914—1915年度,加拿大的第一個華人女大學生葉金陵進入溫哥華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入加拿大大學的華人子弟迅速增加。華人受教育的程度遠遠超過了老一輩華僑。到20世紀70年代,全加拿大華人戶主有20%都受過高等教育。80年代,在多倫多大學(有學生32000人)和溫哥華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有學生20000人)學生中,估計華裔學生佔10%—20%。其中理工科的華裔學生更多,在哥倫比亞大學竟達30%—40%。華人子弟入大學者不僅人數多,而且由於華僑、華人子弟肯刻苦鑽研,許多人都成為學生中的佼佼者。

華僑、華人經營歷史悠久的餐館業也有很大發展。在美國各大城市中幾乎都設有中國餐館。據1981年粗略估計,美國共有中國餐館15000家,其中紐約市最多,約有5000家,佔全美中國餐館的1/3,平均每200人就有一家中國餐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在美國主要是廣東餐館和福建餐館,戰後增設了上海、北京、四川、湖南、雲南和山東等省的餐館。中國各地的地方風味,在美國幾乎都可以品嘗到。有些大飯店為招徠顧客,還特別講究排場——懸掛富麗堂皇的中國宮燈,張貼著氣勢磅礴的山水畫,配以古香古色的中國式桌椅,播放著悠揚動聽的中國民間樂曲。店內具有濃郁的中國情調,使顧客像到了中國一樣。這幾年來,華僑、華人經營中國餐館的規模越來越大,有的同時可以擺幾十桌酒席,容納幾百人。例如,美國紐約的「銀宮酒家」、「第一酒家」和「富滿樓」等等,都是一流的中國餐館。在秘魯首都利馬市,60年代就有400餘家中國式餐館、酒館營業,資本達1200餘萬美元,占該市飲食行業總資本的40% ,其中最著名的有曹萬芳開的「龍鳳酒家」、李光明開的「光明酒家」、蔡倫開的「萬國酒家」等等。「龍鳳酒家」是拉丁美洲最大的一間中國餐館,擁有資本約70萬美元 。墨西哥首都華人、華僑開的餐館多為合股經營,有的擁有資本100—150萬比索,純利潤約佔經營額的40%左右。

在美籍華人中,數學家陳省身亦曾蜚聲美國科技界。陳省身(公元1911— ),生於浙江嘉興縣。畢業於南開大學數學系。先後到德國、法國和美國學習與研究。1943年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員,完成著名的高司一波耐公式的內在證明和示性類方面的論著。後又發現「陳氏級理論」,把微分幾何和拓撲學引入新境界。1976年獲美國總統頒發的國家科學獎,1983年獲國際聲譽最高的沃爾夫數學獎。

隨著華人經濟和生活條件的變化,他們為了自身的生存,後代的發展,逐步開始重視華僑教育事業。尤其是在美國。到1867年,僅美國舊金山華僑學齡兒童就達500餘名。為了解決這些學齡兒童的入學問題,一些熱心教育的華僑創辦了十幾家私塾和專館。每家招收學生二三十人。私塾和專館的名稱均以教師姓氏而命名,例如李姓教師為李館、黃姓教師為黃館等等。私塾和專館裡講授四書、古文、八股文和唐詩等課。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廖仲凱先生幼時曾在美國的專館裡就讀。與此同時,美國一些教會為了在華僑中佈道傳教,專門設立星期天上課的主日學校,教華工們英語。一些教會學校也招收華僑子弟入學讀書。據記載,1885年,在舊金山教會學校上學的華僑子弟有154人。

除此之外,有舊金山市晨鐘劇團1919年創辦的晨鐘學校,這所學校雖然只存在短短的五年就因經濟困難而停辦了,但它仍不失為一所有影響的學校。該學校打破中國的傳統觀念,提倡新思想、新觀念,改革舊課程,適應新環境。它在美國華僑學校中首先成立學生自治會,提倡成立各種俱樂部,組織辯論會等,是美國華僑學校進行改革的榜樣。

在美國比較有名的僑校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華僑、華人參政者可以說是鳳毛麟角,為數甚少。以史書查閱,美國華裔參政最早的是鄺友良。鄺友良1938年被選為夏威夷准州的眾議員,1944—1948年期間先後任眾議院副議長和議長,並於1959年被選入美國參議院。他是進入聯邦參議院的第一位華裔,同時也是美國參政的第一位亞裔。

到20世紀初,中國清政府為了維持其統治,從1905年起開始廢科舉、辦學校,還專門設立一個管理學校的學部。同年,清廷法部尚書戴鴻慈奉旨赴美考察,回國後戴鴻慈向學部建議在美成立學堂,以繼承和光大中國文化傳統。清廷認為言之有理,就派遣內閣侍讀梁慶桂赴美勸說華僑興辦學校。1908年梁慶桂抵達美國舊金山。在他的倡議下,1909年舊金山中華會館創辦大清僑民學堂(此校原為大清書院,後又改為三藩市中華中學學校)。接著,中華會館派遣陸步瀛、鄺文光等10餘名華僑領袖陪同梁慶桂先後到達美國的薩克拉門托、紐約、芝加哥、波特蘭、西雅圖以及加拿大的溫哥華、維多利亞等城市。所到之處,他們的辦學倡議,都受到了美國、加拿大的華僑領袖和華僑的歡迎,於是大清僑民學堂就像雨後春筍一般在這些城市成立起來。之後,美洲各地華僑都紛紛效法,創立華僑學校。到1930年,華僑在美國興辦中學6所,小學50多所和私塾20多所。這些中小學校,有的是全美中華會館辦的,有的是由某地中華會館及華僑社區興辦的,有的是當地文化團體興辦的,還有的是私人、政黨及教會興辦的。華僑進行多方位辦學,收到了積極的社會效果。

美國華僑、華人的銀行儲蓄普遍增加,甚至每戶平均儲蓄數額超過了美國人。據美國1960年的戶籍調查,華人家庭儲蓄7000—9999美元者,佔21.1%,與美國人相等。10000—14999美元者,佔14.4%;15000美元以上者佔7.2%,則比美國人高。故平均家庭儲蓄,華人為6207美元,美國人為5660元。華人財力之雄,達到了空前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准許參加過大戰的華僑青年享有進入美國高等學校學習的權利,美國華裔子女大批進入高等學校。此外,戰後大陸、香港和台灣等地也先後有大量華人留學生到美國學習,美國大學裡學習的華僑子女、華裔子女及中國留學生日漸增多。近幾年來,美國華僑、華人受過高等教育人數的比重已超過全美的平均水平。

直到20世紀70年代,參政、議政成為美洲華僑、華人的一種浪潮,參政者越來越多。例如在美國有加利福尼亞州州務卿余江月桂,她是加利福尼亞州有史以來任此職的第一位華裔。洛杉磯市法官黃錦紹,他是美國大陸上任此職的第一位華裔。紐約司法警長李卓生,他也是任此職的第一位華裔 。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托空軍後勤中心司令劉國英少將,他是至今美國軍隊中軍銜最高的華裔。加拿大華裔鄭天華於1957、1962年先後兩次參加競選活動,連續兩屆競選獲勝,擔任加拿大下議院議員。在此期間,還有許多加入加拿大籍的華人亦成為聯邦或省、市的議員、參事和市長等等。

丁肇中祖籍山東,1936年生於美國密執安州,大部分童年在中國度過。1956年回美國密執安大學學習,從1967年起,在馬薩諸塞州(麻省)理工學院任教授。1974年,在西普頓國立實驗所進行科學實驗時發現了「J粒子」,從而在1976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正如晨鐘學校這支校歌中所表達的愛國主義精神那樣,美國華僑和華人子女為了「振我華國之宗風」,激起了「昂哉齊努力」的求學精神,不少人在學業上獲得了優異的成績。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阿瑟·金教授曾對美國不同種族的幾種專業人才進行調查,所得出的智商調查結果是:華裔得分最高,其次是猶太裔,再其次是日本裔,白人居第四位。1983年3月1日,在華盛頓舉行的一年一度的美國青少年科學人才選拔賽中,華裔高中生寧致榮獲首獎。在1985年4月12日全美高中十項全能賽中,洛杉磯華裔學生夏旭奪得冠軍。同年5月5日,在美國高中學生視為最榮耀的「總統獎」的評選中,七名華裔子弟金榜有名,並獲得由美國總統在白宮頒發的獎金和獎狀。1984年春,華裔少年羅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坦福大學獲碩士學位時,年僅14歲,是世界上最年輕的碩士。華裔子弟吳力行,年僅12歲,就讀於美國山菲利普初中,成績優異。1989年由美國全國工程師學會、全國數學教師會議和太空總署等數個單位合辦的全美數學比賽中吳力行榮獲第一 。據美國1980年人口普查統計,25—29歲的華裔完成高中學業的人數的比率達90%,25—64歲男女受到博士級教育的華裔為7.1%,白人為2.1%,黑人為0.5%。從教育程度看,華裔完成高中學業人數的比率遠遠超過美國其他種族。

在美洲華僑學校的教學中,最可貴的是始終貫徹了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例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