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周的青銅文化 第三節 絲織品的初步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繅絲和紡織絲綢的國家,並且在古代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又是唯一的一個養蠶絲織的國家,這也是中國古代人民對於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根據考古發現,中國古代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了養蠶絲織。1926年山西夏縣西陰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一個半割的蠶繭。1958年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晚期良渚文化遺址出土了盛在竹筐中的絲線、絲帶和絹片等。經鑒定,是用家蠶絲織成,絹片系平紋組織,經緯密度每厘米48根。到了商代,尤其是商代晚期,蠶絲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甲骨文中已有蠶、桑、絲、帛等字。1953年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商代墓葬中出土了形態逼真的玉蠶,長3.15厘米。在一些青銅器上還留下了當時絲織品的殘痕。例如在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上附有絹、羅、綺的遺痕。從發現的菱形花紋綺來看,當時已有了具有簡單的提花裝置的織機。到了西周時期,絲織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詩經》中有許多謳歌採桑養蠶的詩篇,如《豳〔bin賓〕風·七月》:「春日載陽,有鳴蒼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時期的墓葬中發現了許多造型生動的玉蠶,大的長約四厘米,小的長約一厘米。在青銅器上或淤土上又發現了許多絲織品的印痕,有的三四層疊壓在一起。大多為平紋組織,也有山形紋圖案的提花織物,也應是用提花織機織造的。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發現了鮮艷的朱紅和石黃兩種顏色的刺繡印痕,花紋舒捲自如,採用的是辮子股繡的針法,技法嫻熟,針腳均勻整齊,其顏色是在綉後平塗上去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